首页> 中文学位 >豫西地坑院型村落空间形态保护研究——以三门峡市陕州区刘寺村为例
【6h】

豫西地坑院型村落空间形态保护研究——以三门峡市陕州区刘寺村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图与附表清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文化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1.3.1 地坑院村落

1.3.2 空间特质

1.4 相关概念

1.4.1 地坑院型村落

1.4.2 空间特质

1.5 地坑院村落保护相关实践案例

1.6 研究范围和对象

1.6.1 研究范围的界定

1.6.2 研究对象的界定

1.7 研究内容与方法

1.7.1 研究内容

1.7.2 研究方法

1.8 研究框架

1.9 本章小结

2 豫西地坑院型村落空间特质解析

2.1 豫西地坑院型村落空间形态特质

2.1.1 村落空间分布解析

2.1.2 村落布局类型分析

2.1.3 村落空间结构分析

2.1.4 村落建筑形态分析

2.2 豫西地坑院型空间文化特质分析

2.2.1 河洛文化

2.2.2 风水意蕴

2.2.3 防御意识

2.2.4 宗教意象

2.2.5 宗族血缘

2.3 刘寺村空间特质解析

2.3.1 选址变迁

2.3.2 村落形态

2.3.3 公共空间

2.3.4 建筑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空间特质解析下刘寺村保护更新策略研究

3.1 村落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建筑概况

3.2 刘寺村历史价值再认识

3.2.1 "可见"的历史要素

3.2.2 "可忆"的历史要素

3.2.3 "可营"的历史要素

3.3 刘寺村空间保护策略

3.3.1 空间营造策略之"文"

3.3.2 空间营造策略之"景"

3.3.3 空间营造策略之"地"

3.4 本章小结

4 三门峡市地坑院型村落整体保护途径探讨

4.1 地坑院型村落保护规划原则

4.1.1 景观保护原则

4.1.2 文化传承原则

4.1.3 协调发展原则

4.2 三门峡市地坑院型村落空间特质的保护途径探讨

4.2.1 保护为首,文化促转型的可持续循环发展战略

4.2.2 肌理重塑,景观修复的多维时空整理

4.2.3 链式统筹,构建群体地坑院村落区域空间协同策略

4.2.4 情感认同,公众参与的合作型规划策略

4.3 小结

5 结论

5.1 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5.2 预期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展开▼

摘要

地坑院作为中国乡土建筑的瑰宝,拥有独特的民居形态,在河南三门峡、山西运城、甘肃垅东及陕西的部分地区均有分布。三门峡市地坑院主要集中分布在陕州区东凡塬、张村塬和张汴塬的平坦地区。刘寺村位于张汴塬上,属于三门峡市陕州区张汴乡,是豫西保存较为完好的地坑院型村落,由大小刘寺村组成,大刘寺村分东西两部分,2014年,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为全国第三批传统村落。在城镇化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及居民生活水平水平的提高,地坑院生土建筑面临废弃危险,村落形态遭到破坏,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豫西地坑院型村落面临着因盲目追求经济利益而进行的改造和破坏,地坑院村落亟待保护,迫切需要相关保护对策的提出。  本论文从解决地坑院型村落逐渐消亡这一突出矛盾入手,以地坑院村落目前现存问题为导向,从村落点群分布特质、村落空间形态(整体形态、建筑形态)、村落文化特质对三门峡市陕州区地坑院型村落空间特质进行分析,并以本论文研究对象三门峡市陕州区刘寺村为例从村落概况、历史价值再认识、保护空间策略三个方面进行实例论证,以期对地坑院型村落保护提供借鉴。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豫西地坑院型村落空间保护现状提出发展策略。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