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我国运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实施宏观调控的有效性研究
【6h】

我国运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实施宏观调控的有效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宏观调控机理

1.3 文献综述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

1.5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点

2 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历史演变

2.1 国外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发展历程

2.1.1 功能的演变

2.1.2 付息情况的演变

2.1.3 征收对象的演变

2.1.4 征收水平的演变

2.1.5 计提方式的演变

2.1.6 制度的演变

2.2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发展历程

2.2.1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发展历程

2.2.2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发展的不同之处

3 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

3.1 规范分析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

3.1.1 对通货膨胀的抑制效应

3.1.2 对投资的抑制效应

3.1.3 对消费的抑制效应

3.2 实证分析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

3.2.1 变量的说明和数据的选取

3.2.2 实证分析

3.2.3 分析结论

4 我国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宏观调控呈弱有效性的原因

4.1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存在不足

4.1.1 基本制度不统一,更新不迅速

4.1.2 配套制度不协调

4.1.3 付息制度具有负面影响

4.2 政策选择略有偏差

4.3 现行存款准备金政策具有局限性

4.3.1 备付金制度抵消存款准备金政策实施效果

4.3.2 政策效应边际递减

4.4 我国选择存款准备金率调控的原因

4.4.1 我国票据市场不发达

4.4.2 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不高

5 提高存款准备金政策对我国宏观调控有效性的对策建议

5.1 完善存款准备金制度

5.1.1 制定统一完善的存款准备金制度

5.1.2 改革存款准备金的结构

5.1.3 完善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

5.1.4 改变存款准备金计提方式

5.1.5 建立和完善存款准备金缴存监督机制

5.1.6 改革存款准备金利率

5.1.7 完善超额存款准备金制度

5.2 提高经济分析预测能力

5.3 改善政策环境

5.3.1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5.3.2 发展货币市场,支持银行金融工具创新

5.3.3 提高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

5.4 重视政策组合功效

5.4.1 实行多种货币政策组合

5.4.2 实行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组合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表4 我国存款准备金率与相应股价指数、CPI指数一览表

基础数据表

转换数据表1

转换数据表2

展开▼

摘要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比较快,特别是从2006年至今我国经济运行中投资增长过快、贸易顺差过大、信贷投放过多等问题突出,而且还出现了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和资产价格持续上升等问题。鉴于这种情况中央银行自2006年7月到2008年6月先后18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使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7.5%的历史最高水平。央行希望紧缩的货币政策能抑制经济过热,减轻经济发展负担。但是随之而来的是股市的非理性下跌,通货膨胀的持续高涨,楼市的萎靡不振。  自2008年第二季度以来,国内出口、消费、投资明显出现乏力,中小企业面临空前危机。国家在最后一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后的三个月后,迅速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面对经济出现的新一轮危机和政府宏观调控措施的转变,紧缩性货币政策受到理论界的质疑。以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为主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对宏观调控的贡献率有多大,如何看待其有效性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本文定性分析了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整个宏观调控的影响,得出结论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紧缩性货币政策有效但较弱。接着定量分析了存款准备金率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得出结论是在我国存款准备金率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呈弱有效性,两个结论相同。存款准备金率因其乘数效应一般被认为是猛烈的调控工具,在我国弱有效性主要是由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本身的缺陷和现行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局限所决定的。另外由于我国货币调控工具单一,还不得不选用以存款准备金率为主的货币政策工具。因此我们必须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并改善政策实施环境。  本文共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讨论了存款准备金的涵义、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二部分比较了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在国内外发展的历程及其宏观调控机制;  第三部分先用定性分析法分析了存款准备金率对宏观调控的作用,然后运用数学模型分析在当前经济背景下我国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  第四部分分析存款准备金率在我国对宏观调控呈弱有效性的原因,以及我国为什么选择这一货币政策工具;第五部分对于调节存款准备金率在货币政策中如何更好的发挥作用提出对策和建议。  第五部分是在第三部分的分析上做出的结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