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原城市群城市脆弱性时空格局演变及障碍因素研究
【6h】

中原城市群城市脆弱性时空格局演变及障碍因素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个书签之前

OLE_LINK44

OLE_LINK45

展开▼

摘要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城市病问题的日益严重,城市脆弱性作为传统脆弱性研究领域的一个新的分支,已成为城市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之一。城市脆弱性为研究人地系统耦合作用机制、区域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是全球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一项重要研究内容和基础性的科学知识体系。作为人口经济社会紧密联系、相互作用强烈的密集空间,城市群各城市面临着一系列生态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失业下岗等城市病问题,具有典型的城市脆弱性特征。中原城市群作为促进中部崛起、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区域,通过对其城市脆弱性进行分析,探讨影响城市脆弱性积累的障碍因子,抑制或防止慢性城市病问题的爆发,对于促进中原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均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论文以中原城市群30个省辖市为案例区,界定城市脆弱性的概念,构建城市脆弱性评价的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中原城市群城市脆弱性进行综合测算,运用变异系数、ESDA-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城市群各城市脆弱性子系统和综合脆弱性系统进行时空演变分析。最后,利用障碍度模型定量对城市群各城市的综合脆弱性类型进行分类,根据各指标障碍度的大小揭示阻碍各城市脆弱性降低的主要障碍因子,论文结论如下。  (1)中原城市群城市脆弱性时空演变特征。时间序列上,2005-2015年,总体上中原城市群各城市的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子系统和城市脆弱性复合系统脆弱性呈波动下降的趋势,但各阶段有所差异,2005-2011年处于快速下降阶段,2011-2015年为平稳下降阶段。2005-2015年,资源环境子系统脆弱性指数变化轨迹较社会脆弱性和经济脆弱性变化轨迹复杂,且降低幅度比社会和经济子系统脆弱性指数小。空间分布上,中原城市群城市脆弱性格局发生显著变化,整体程度大幅下降,除皖北的淮北、亳州、宿州和豫北的鹤壁处于中等脆弱状态外,其余地区均处于低或较低脆弱状态,已形成大范围的低脆弱片区。  (2)中原城市群城市脆弱性空间关联特征。中原城市群城市脆弱性存在空间集聚现象,且集聚效应呈现减弱的趋势。由LISA显著性集聚图来看,2005-2015年,显著HH区始终分布在城市群的东南部部分城市,区域数量呈减少的趋势,显著LL区由原来的5个减少到2015年的2个,蚌埠始终属于显著LH区,显著HL区由原来的不存在演变为2015年的1个。2005-2015年,城市脆弱性的空间关联类型由以HH区、LL区为主导向HH区、LL区、HL区、LH区4种类型数量均衡发展演变。  (3)影响中原城市群城市脆弱性降低的障碍因素。影响中原城市群各城市脆弱性程度降低的障碍因素各有不同,结合各指标障碍度的大小和在前五个障碍因素出现的频次可以发现:影响中原城市群城市脆弱性降低的经济系统指标方面的主要障碍因子有经济外向度、财政自给率和(R&D)活动人员折合全时当量;影响城市脆弱性降低的社会系统指标方面的主要障碍因子有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万人拥有国际互联网用户数;影响城市脆弱性降低的资源环境系统指标方面的主要障碍因素有万元GDP电耗、单位面积工业废水排放量和单位面积工业粉尘排放量。  (4)中原城市群城市脆弱性风险控制和规避措施。由于阻碍各城市脆弱性降低的障碍因子各有不同,相关部门应建立障碍因子动态管理体系,对抑制城市脆弱性下降的障碍因子进行严格科学的控制管理,并通过不断检核、持续跟进、分步管理的方式实现障碍因子的风险控制和规避,从而提升城市整体发展水平,推进经济健康发展型、社会稳定进步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的构筑。  论文侧重于对引起城市脆弱的多要素影响因子综合研究和动态演变研究,通过对各城市脆弱性程度的评价、城市脆弱性时空演变特征的分析及影响城市脆弱性降低的障碍因素识别,提出规避城市脆弱性的对策措施。同时,对一般性城市的脆弱性的研究指标体系构建进行初步探索,丰富了脆弱性研究的内容和理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