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诗人、哲人和先知——艾略特诗歌中人物的演变
【6h】

诗人、哲人和先知——艾略特诗歌中人物的演变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Acknowledgements

Introduction

Chapter Ⅰ. Poetic: The Love song of J. Alfred Prufrock

Chapter Ⅱ. Philosophic: from Gerontion to The Waste Land

Chapter Ⅲ. Prophetic: from Ash- Wednesday to Four Quartets

Conclusion

References

[附录]本人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

展开▼

摘要

作为诺贝尔奖的折桂者以及当之无愧的现代主义运动的旗手,艾略特在最近几十年中文名衰退,不复当初,一方面由于他在诗歌中故意叠置残破的意象,另一方面也由于他把基督教当作人类社会的合理制度竭力加以鼓吹.这种身后名的失落和诗人由消沉到圆满的人生历程形成巨大的反差.该文旨在解读基于艾略特诗歌文本中的大批人物,勾勒出他的人格发展路向.诗人艾略特和他的诗歌之间的一致性使我有可能把诗中的许多人物当作一个整体人物,无论我们是否把他与艾略特等同起来.此人物具有内在一致的人格形态.出于这种立论依据,作者采用了整全的方法,把他的作品置于宽广的视野中加以分析.在该文中,作者把文本人物的性格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诗人、哲人和先知.诗人阶段由《J·阿尔弗雷德·普罗弗洛克的情歌》中的普罗弗洛克为代表.该诗由于运用意识流手法展现怪异的意象而被誉为现代主义诗歌的开山之作.哲人的阶段以《荒原》为标志.由于采用了拼贴的技法.《荒原》成为多声部和多种哲思的交锋之地.最后是先知阶段,艾略特终于回归自我,肩负起联系上帝和人间的救赎职责.《四个四重奏》表达了在这最后阶段中实现的精神圆满,其间,诗中人物首先明确地表明了身份,后来又逐渐地消冥了自我,走上了精神超越与拯救之途.然而,在基于文本的人格重塑中,我们应该明智地避免整剂划一的简单区分.这种人格发展三阶段的模式和弗洛依德对人类意识中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划分具有一种平行的对应关系,因此我将有意识地征引心理分析的文献.另一个与该文有关的心理分析学家是创立了人格面貌(persona)概念的荣格.作者的立论依据还来自于艾略特本人的文学批评,即客观对应物,历史意识和诗歌的非人格化等概念.使用这些概念有助于解读他的诗歌.有趣的是艾略特的诗歌和文学批评相互照应,如果我们把这种照应的状况和心理分析学家对意识和无意识的揭示加以比较,结果则颇具意味.由此可见,他的文学批评代表有意识的部分,而他的诗歌则代表无意识的部分.在作者对艾略特诗歌的阐释中,文本成为个人视野与历史感交融的处所.阅读成为切身的体验,照亮了人的意识,尤其是无意识,因为无意识在时间流逝中变得暗谈漫漶了.

著录项

  • 作者

    彭发胜;

  • 作者单位

    安徽大学;

  • 授予单位 安徽大学;
  • 学科 英语语言文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洪增流;
  • 年度 2004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I712.06;
  • 关键词

    艾略特; 人物; 诗人; 哲人; 先知;

  • 入库时间 2022-08-17 10:17:28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