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贵州省鼠类动物钩端螺旋体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及其与人间疫情相关性研究
【6h】

贵州省鼠类动物钩端螺旋体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及其与人间疫情相关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贵州省鼠类动物钩端螺旋体带菌监测与菌群分布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贵州省鼠类动物来源钩端螺旋体分子流行病学特征研究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部分 贵州省人间钩体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钩端螺旋体流行情况及其分子分型研究进展

个人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展开▼

摘要

目的:了解贵州省鼠类宿主动物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带菌情况、菌型分布、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及其与人间钩体病疫情的相关性,为贵州省钩体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1.对2010~2014年对贵州省黔东南州钩体疫源地采用夜夹捕鼠法捕获鼠类。无菌操作取鼠肾脏于EMJH培养基中培养分离钩体。2.采用致病性钩体特异的 PCR引物对分离的钩体菌株进行鉴定,进一步运用血清群 PCR技术对其进行血清群鉴定,并采用传统的显微镜凝集试验对分群结果进行验证。3.选择7个串联重复序列VNTR位点,运用MLVA方法对分离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DNA进行PCR扩增,将扩增产物采用2%琼脂糖凝胶进行电泳,凝胶成像系统成像拍照并计算出各 VNTR位点的扩增长度,分析菌株各 VNTR位点的重复数目,采用聚类分析法分析分离株与参考菌株间的聚类关系。4.采用7个管家基因位点的MLST方法对分离菌株各管家基因位点进行双向测序,7个管家基因位点序列与参考序列进行比对,获得每株菌的等位基因谱并确定序列ST型,将分离菌株等位基因谱与参考菌株构建系统进化树,观察菌株间亲缘进化关系。5.收集2010~2014年的贵州省病例报告数据,利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总结钩体病人的血清学检测、培养结果,并分析其与宿主动物钩体菌株间的相关性及贵州省钩体病的流行情况。  结果:1.2010~2014年贵州省钩体监测点布夹数6750夹次,共捕鼠646只鼠密度为9.57%,以黑线姬鼠最多(240只),占总数的37.15%。共培养出钩端螺旋体菌株56株,鼠类钩体带菌率为8.67%。黑线姬鼠带菌率最高,达23.33%。2.PCR鉴定结果显示,56株钩体菌株均为致病性钩端螺旋体。血清群PCR鉴定结果显示56株菌株均为黄疸出血群菌株,显微凝集试验实验结果与PCR方法鉴定结果一致。3. MLVA分析显示,56株菌有VNTR4、 VNTR36、VNTR50位点出现重复数目差别,56株菌被分为6个MLVA型。聚类分析显示,56株菌株与参考菌株黄疸出血群56601株聚类关系最近。4.MLST分型结果显示,56株钩体菌株的7个MLST位点完全一致,均为ST1型。聚类分析显示,56株菌株与参考菌株黄疸出血群56601株聚类关系最近。5.贵州省2010~2014年报告的病例数共计73例,死亡8例,病死率10.96%。病例地区分布主要集中在黔东南州。病例以男性为主(95.89%);职业以农民为主。9月份为贵州省钩体病的高发季节。病人血清抗体阳性率为38.89%,均为抗黄疸出血群钩体抗体。病原学检测从送检的7份患者血液和尿液标本中未检出钩体。  结论:黑线姬鼠为贵州省钩体主要的带菌鼠种,且2010~2014年间黑线姬鼠密度呈上升趋势,是贵州省钩体病疫区潜在的传染源;黄疸出血群钩体是贵州省鼠间流行的主要菌型;贵州省钩端螺旋体MLVA型别具有多样性,菌株之间具有明显的地域相关性,MLST型别一致;人间钩体病的流行与鼠间钩体的带菌情况有一定的相关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