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两种生产理论及其在当代的发展
【6h】

两种生产理论及其在当代的发展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独创性声明及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导言

第一章两种生产理论的科学阐述

第二章两种生产协调发展

第三章三种生产协调论

结语

参考书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两种生产理论有一个理论的形成过程。它最早萌芽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在《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恩格斯在批判过程中首次运用了“人的生产”的概念;《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人的生产”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两种生产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两种生产理论的成熟是在《资本论》及其手稿的写作时期。最后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这部著作中对两种生产理论进行了科学的解释。自从两种生产理论提出之后,学术界就对它有所争议,俄国的民粹派最早向两种生产理论提出批判。这次大讨论主要的辩手是普列汉诺夫和列宁。列宁在同米海洛夫斯基的论战中,主要是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彻底维护了两种生产理论。 那么,两种生产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首先,两种生产制约着社会制度的发展。但我们在说两种生产制约着社会制度时,是以物质资料生产在人类历史上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为前提的。其次,两种生产是统一的社会生产过程中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二者互相依赖,互相制约,互相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还论述了两种生产之间还要保持协调发展,借鉴了西斯蒙第的观点。而马克思主义则认为,两种生产相适应,包含的意义是指,人口生产必须与物质资料生产在发展速度、发展规模、发展水平上按比例发展。物质资料生产必须与人类自身生产相适应是因为物质资料生产要受到各种客观的物质条件的制约。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两种生产的关系,集中表现为资本和被雇佣劳动人口之间的关系,根源就在于其社会制度本身——私有制的存在。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之后,社会经济条件发生了根本变化,两种生产才有可能协调发展。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怎么样处理人口和发展的问题,两种生产理论给了我们宝贵的理论指导意义。 从当代的角度看,两种生产理论的成立有一个理论前提,那就是自然界能够无限地提供给我们物质资料,而且还可以无限地消纳我们返回到自然界中的各种废弃物。但是生态危机的出现告诉我们,两种生产理论已经不能合理地解释生态环境的问题,这也就意味着两种生产理论应该得到补充,从而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这样,我们就不得不认真看待一下人与自然之间到底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首先,自然先于人类,其次,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环境,人本身就是自然存在物,人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再次,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但人与自然之间除了单纯的物种关系以外,还有劳动关系,实践关系。马克思认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①而且这个物质交换的过程是双向的,它的实现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前提。但人类在实际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漠视了自然规律。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时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造成人与自然关系失衡的主要社会根源,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和自然的关系在形式上表现为生态危机,但在其实质上却表现为资本同自然的关系,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所以,要消灭生态危机,就必须消灭资本主义制度。虽然马克思的这种观点暂时还不能实现,但对我们今天仍然有指导意义,我们要借助科学技术的发展,转换思维方式,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化解生态危机。 正是在这种理论背景下,人们提出了环境生产的重要作用,扩展为三种生产理论。三种生产之间的关系为:首先,三种生产作为统一的社会生产的三个方面,其中每一种生产形式都有其相对的独立性而自成系统。其次,三种生产之间又通过结构和功能的糅合而互成系统。再次,三种生产相互协调发展。第一,环境生产是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的前提和条件,为后者提供恒久的环境支持。第二,物质资料生产是环境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的联结中介和纽带。第三,人类自身生产是环境生产和物质资料生产的动力和目的。三种生产理论的提出有着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上的双重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