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论我国网络舆论暴力的法律治理
【6h】

论我国网络舆论暴力的法律治理

代理获取

目录

引言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三)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现状

(四)研究方法

1. 文献分析法

2. 案例分析法

3.比较分析法

(五)创新之处

1.理论方面

2.实践方面

一、网络舆论暴力概述

(一)网络舆论暴力的界定

1.定义

2.表现形式

(二)网络舆论暴力侵权的特征

1.行为主体的隐匿性和广泛性

2.网络传播的快捷性

3.行为人主观认识的模糊性

4.行为后果的不可控性

二、网络舆论暴力法律治理的法理基础

(一)法律原则层面的论证

1.禁止权利滥用原则要求公民不得在网上滥用表达自由

2.公序良俗原则要求公民不得诋毁他人形象

3.公民人格及法人名誉受法律保护原则贯穿我国宪法、法律体系

(二)价值冲突层面的分析

1.个人权利不得凌驾于他人权益和社会利益之上

2.秩序是先于自由的基本价值

(三)法治生态层面的论证

1. 网络舆论暴力助长现实暴力,破坏法治秩序

2. 网络舆论暴力亵渎正义,违背法治精神

三、我国网络舆论暴力治理现状中的不足及成因分析

(一)我国网络舆论暴力治理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1. 法律法规相对滞后

2.行政监管不到位

3.司法救济难落实

4.社会规制不配套

(二)成因分析

1.立法理念及专业知识存在欠缺

2.执法部门力量较分散

3.网络实名制难以落实

4.自律意识薄弱涣散

四、域外国家网络舆论暴力的治理经验对于我国的借鉴意义

(一)域外国家网络舆论暴力的治理经验

1.美国

2.德国

3.韩国

(二)上述经验对于我国的借鉴意义

五、我国对于网络舆论暴力治理措施的完善

(一)立法层面的治理

1.加强对网络隐私权的立法保护

2.对网络舆论暴力行为予以更全面的刑法治理

3.完善电子证据制度

(二)执法层面的治理

1.完善政府机关管辖职能规则

2.加强对网络运营商的监管

3.鼓励、健全公众举报机制

(三)司法层面的治理

1.扩大“诉前禁令”制度的适用范围

2.完善责任主体界定机制

3.完善相关司法解释

(四)社会软法层面的协同治理

1.各个互联网协会加强行业自律

2.发挥教育机构的管理责任

3.明确工作单位的监管作用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声明

展开▼

著录项

  • 作者

    王晓琳;

  • 作者单位

    广西师范大学;

  • 授予单位 广西师范大学;
  • 学科 法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段海风;
  • 年度 2020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G64G21;
  • 关键词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