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论社会变量对语码转换使用的影响
【6h】

论社会变量对语码转换使用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Figures and Abbreviations

声明

Acknowledgements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General Introduction

1.2 Aim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1.3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2.1 Introduction

2.2 Research Focus

2.3 Relevant Study Abroad

2.3.1 The Grammatical Approach

2.3.2 The Psycholinguistic Approach

2.3.3 The Sociolinguistic Approach

2.3.4 The Pragmatic Approach

2.4 Relevant Studies at Home

2.5 Summary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Introduction

3.2 Description of Jef Verschueren's Adaptation Theory

3.2.1. Communication and Making Choices

3.2.2 Three Notions of Theory of Adaptation

3.3 Code-switching as Realization of Adaptation

3.3.1 Adaptation Model of CS Research

3.3.2 CS Application in Adaptation Models

3.4 Summary

Chapter Four Methodology

4.1 Introduction

4.2 General Aims

4.3 Research Methods

4.3.1 Subjects and Sampling

4.3.2 Data Collection

4.3.3 Methods for Data Analysis

4.4 Summary

Chapter Five Results and Discussion

5.1 Attitude Differences toward CS

5.2 Differences in Frequencies of CS Use

5.3 Differences in CS Motivations

5.3.1 Linguistic Reality

5.3.2 Social Convention

5.3.3 Mental Motivation

5.4 Discussion in Aid with Adaptation Theory

5.4.1 Adaptation concerning the Linguistic Reality

5.4.2 Adaptation concerning the Social Convention

5.4.3 Adaptation concerning the Mental Motivation

5.5 Summary

Chapter Six Conclusion

6.1 Major Findings of the Study

6.2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

6.3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Bibliography

Appendix

Publications

展开▼

摘要

多重语码是现代社会的必然,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双语或多语社团中常见的语码转换现象得到众多研究领域的关注,更是语言学界的重要课题。关于此领域的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结构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及语用学研究。结构语言学对于语码转换中的结构,语法方面的一些规则,思维,其社会意义和动机等问题进行了研究,Poplack等人证实了语码转换在句法层次上的一些特征,提出了“限制”规则;Clyne等心理学家试图研究双语者在明显语码转换或语码混用过程中的思维,提出语码转换激发理论;Gumperz与Blom探讨过语码转换的社会意义,区分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语码转换,总结了语码转换动机的主要类型;Verschueren在《语用学诠释》一书中提出“顺应性理论”,而于国栋倡导利用这一模式来进行语码转换的研究,提出语码转换主要是为了顺应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更全面更合理的解释语码转换,从语言、认知、社会、心理等角度揭示了语码转换的原因和功能,进一步揭示了除结构和经验因素对语码转换的影响,也解释了语码转换具有除交际弥补策略以外的其他功能。国内的语码转换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至今仍停留在以何自然为代表的理论介绍上,理论论证和对少量语料的初步分析上。目前还没有学位论文做过此方面的研究。从前人的研究可以看出,语言学界几乎没有把社会变量对语码转换影响与顺应论想结合探讨其使用规律,且未对此课题进行实证研究。 本文旨在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三个社会变量入手,以顺应论为理论基础通过收集来自于中国环境下汉英/普通话与方言之间转换的语料,系统研究交际中语码转换对各变量因素敏感度的影响以及各变量因素如何影响语码转换的使用。课题的研究将有助于人们了解语码转换是如何顺应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有助于人们了解语码转换的本质,对指导语言教学以及培养学生交际能力又一定得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文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用分类法选择调查对象,进行分组时综合考虑年龄、性别和文化程度,年龄分为老年(60岁以上)、中年(36岁至60岁)、青年(35岁以下)三个阶段,性别分为男、女,文化程度则分为高(大学及大学以上)、中(大学以下中学以上)和低(小学及文盲)三个阶段,分别从安徽大学、合肥老年大学、合肥第四十五中学、合肥南园小学及路上行人等所在人群中抽样调查,共获得550份有效问卷调查结果,借助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运用图示对比等方法探讨各社会变量对语码转换的敏感度及其使用动机的影响,验证文中提出的假设:作为社会语言学领域中的重要因素,语码转换的使用可能受年龄、性别和文化程度这三个变量影响且其影响程度可能有所差别;根据顺应论,交际中的“做出选择”是为了顺应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因而不同情景中语码转换的选择使用也符合此顺应模式。本研究证实:大多数人认同语码转换这一现象,但年龄越老对其越持否定态度;具有较高教育背景的年轻女性使用语码转换语码转更加频繁;语码转换具有其他交际策略所没有的各种语用功能。语码转换使用者主要是为了顺应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三个方面以顺利达成交际目的。 全文分为六章。第一章简要介绍了研究主题,区分了一些易混淆的术语,提出了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二章是文献综述部分,介绍了国内外语码转换研究的成果及现状;第三章阐明了本研究的理论框架,即耶夫维索尔伦的顺应理论;第四章介绍本研究的研究方法包括具体语料收集的步骤包括观察访问和问卷调查及范围和SPSS数据分析方法;接下来是第五章分析与讨论部分,包括各变量对语码转换的影响及动机研究;最后一部分总结了本文的发现,阐述了其理论与实践意义并提出本次研究的局限性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本文调查的对象仅限于合肥地区人群,语言借用、语码混合等也都包含在语码转换内进行研究,没有详细区分,更多此方面的定性定量研究包括其他地区十分必要。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