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不同城镇化路径对农业转移人口家庭效益影响研究
【6h】

不同城镇化路径对农业转移人口家庭效益影响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及研究方法

1.3.1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3.2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独创或新颖之处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及发展趋势

2.1 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

2.1.1 城镇化

2.1.2 新型城镇化

2.2 民众实践的城镇化路径VS政府倡导的城镇化路径

2.2.1 民众实践的城镇化路径

2.2.2 政府倡导的城镇化路径

2.3 迁移决策

2.4 适应过程

2.5 存在问题与可能的解决措施

2.5.1 城市承受能力

2.5.2 空心村问题

2.5.3 户籍改革

2.6 农业转移人口的家庭

2.7 总结性述评

第3章 概念界定、指标测度与理论基础

3.1 城镇化路径及测度

3.1.2 城镇化路径的测度

3.2 农业转移人口的家庭效益及测度

3.2.1 家庭经济效益

3.2.2 家庭非经济效益

3.3 理论基础

4.1 研究假设

4.2 样本与方法

4.2.1 样本筛选与变量描述

4.2.2 模型与分析策略

第5章 统计结果分析

5.2 不同城镇化路径对农业转移人口家庭的非经济效益影响

5.2.1 不同城镇化路径对农业转移人口配偶发展的影响

5.2.2 不同城镇化路径对农业转移人口子女发展的影响

第6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展开▼

摘要

农业转移人口由内因驱动自发地参与到城镇化进程中,称之为民众实践的城镇化路径;同时政府出于城市规划建设和实施人口分类管理的目的出台政策规定,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在特定地区城镇化,称之为政府倡导的城镇化路径。两种城镇化路径,在流动距离和流入城市规模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民众实践的城镇化偏好异地城镇化与大城市城镇化,而政府倡导的城镇化更偏好就近城镇化与中小城市城镇化。  出现差异的原因,其实是政府层面对农业转移人口的收益未作出准确的估计,其根本问题是城镇化路径对农业转移人口的非经济收益的影响,这里的非经济收益即以家庭(核心家庭)为主体的收益,包括农业转移人口其配偶、其子女的发展状况。  鉴于上述问题,本研究以政策评估为目标,采用文献研究法和二手数据分析的研究方法,实证分析不同城镇化路径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家庭效益影响。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出路,而达到城乡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要通过社会性基础建设,促使乡村一方的主体性不断增长、参与能力不断提高,使农民能够真正且平等地参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来,与城市居民共同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现实中,低廉、单向的要素流动模式,即劳动力由乡村流向城市,严重阻碍了乡村一方的发展。  最后,对中国城镇化路径提出政策建议。包括重点培育发展中西部地区城市,加快转变中西部城市发展方式和推动三农全面突破发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