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温针灸治疗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
【6h】

温针灸治疗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 言

正 文

1.诊断标准

1.1 西医诊断标准

1.2诊断步骤

1.3中医诊断标准

1.4病例纳入标准

1.5病例排除标准

1.6中止标准

2.鉴别诊断

3. 临床资料

3.1病例来源

3.2病例资料分析

3.3分组

4.治疗方法

4.1治疗方法

5.疗效评判标准

6.统计方法:

7.结果疗效

7.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7.2两组治疗前后结肠粘膜光镜病理变化情况比较

8.讨论:

8.1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8.2现代医学对UC的认识

8.3温针灸治疗脾虚溃疡性结肠炎的机制

8.4现代医学关于UC的治疗

8.5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 录

综 述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声明

个 人 简 历

展开▼

摘要

目的:观察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温针灸疗法与普通针刺法二者对于治疗脾胃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差异。明确温针灸疗法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为临床防治该疾病提供依据。  方法:查随机数字表产生随机数字,并由专人编制随机分配卡片。随机分配卡片用不透光信封密封。将内含随机卡之信封按编号依次排好。将60例合格受试者进入研究时,再根据其中卡片的规定分入温针灸组(简称“温针组”)和普通针刺组(在以下简称“普通组“),每组各30人,负责分组的工作人员不参与针灸治疗的操作和检验过程。两组针灸患者均取平卧位,各穴均按国家标准经穴部位取穴,用75%的医用酒精擦拭取穴区皮肤常规消毒,右手持针,分别将直径0.30×40mm的无菌毫针,刺入所取关元,中脘及双侧足三里、上巨虚及天枢穴等穴。直刺进针深度为20~30mm,各穴均采用捻转补法(即针刺得气后,向左重,快捻针,向右轻,慢捻针,并保持左右捻转的幅度一致),行针1min。温针灸组:针刺得气后将直径为1.5 cm的艾炷,截成2 cm的小段,套在针柄上由艾柱下端开始点燃,待艾柱燃尽后起针,留针三十分钟后取针。对照组:进针方法同温针灸组,取穴同上,直刺进针深度为20~30mm,采用捻转补法,施术1 min,但对照组不放臵艾条。每天治疗1次。两组每次治疗均留针30分钟。每20日为1疗程,共3个疗程。两疗程间休息3日。每天治疗1次。治疗期间禁食生冷辛辣、荤腥油腻等食物。3个疗后观察其临床疗效。  结果:  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温针灸治疗溃结的总有率治疗组为90%;而单纯针刺组的总有效率为7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2.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肠镜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前临床症状积分、肠镜积分均无差异,但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积分、肠镜积分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改善临床症状优于对照组。  3.两组治疗前后结肠粘膜光镜病理变化情况比较:治疗组治疗后结肠粘膜光镜病理变化明显改善,治疗后两组溃疡、隐窝脓肿、炎细胞浸润、腺体异常消除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着性意义(p<0.05,p<0.01),表明治疗组病理变化改善优于对照组。  结论:温针灸疗法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方法,较普通针刺疗效显著。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