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湿热地区近代城市街区形态的气候适应机制研究
【6h】

湿热地区近代城市街区形态的气候适应机制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 城市规划及设计理论的反思

1.1.2 历史营造的气候适应经验

1.1.3 街区形态与城市微气候的关联

1.2研究范围界定

1.2.1 湿热气候地区

1.2.2 传统骑楼街区

1.2.3 街区形态

1.2.4 气候适应机制

1.3研究现状

1.3.1 城市气候环境的设计理论指导

1.3.2 城市气候学中的微气候实证研究

1.3.3 传统街区的气候适应机制研究

1.3.4 研究的不足与空白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3 研究框架

第二章 传统骑楼街区的气候与形态

2.1概述

2.2背景

2.2.1 历史溯源

2.2.2 建筑类型

2.3气候

2.4形态

2.4.1 城市街区肌理

2.4.2 街道断面类型

2.4.3 空间尺度调研

2.5本章小结

第三章 传统骑楼街区微气候实测与模拟

3.1概述

3.2实测地点

3.2.1 实测地选择原则

3.2.2 厦门开元路区域

3.2.3 广州恩宁路区域

3.3研究方法

3.3.1 微气候实测

3.3.2 人体热舒适评价指标

3.3.3 微气候模拟

3.4.1 气候实测结果分析

3.4.2 微气候模拟结果分析

3.5本章小结

第四章 跨尺度多要素的街区形态控制模型

4.1概述

4.2参数控制模型

4.2.1 模型设计逻辑

4.2.2 参数变量选取

4.2.3 街区尺度建模策略

4.2.4 街道尺度建模策略

4.2.5 街区气候设计与分析联动平台

4.3模拟模型校验

4.3.1 建模与模拟

4.3.2 模拟结果与评价

4.4本章小结

第五章 街区尺度下形态设计要素的协同影响

5.1引言

5.2研究方法

5.2.1 街区设计要素参数模型

5.2.2 模拟与分析方法

5.3.1 风速

5.3.2 空气温度

5.3.3 平均辐射温度

5.3.4 生理等效温度

5.3.5 讨论

5.4要素协同机制综合分析

5.5本章小结

第六章 街道尺度下形态设计要素的协同影响

6.1引言

6.2.1 街道设计要素参数模型

6.2.2 模拟与分析方法

6.3微气候模拟结果

6.3.1 窄巷类型街道

6.3.2 骑楼类型街道

6.3.3 林荫道类型街谷

6.3.4 讨论

6.4要素协同机制综合分析

6.4.1 街道高宽比与街道朝向

6.4.2 骑楼街道人行空间高宽比与朝向

6.4.3 植被覆盖率与朝向

6.5本章小结

第七章 形态参数指标与热环境的关联影响

7.1概述

7.2实验方法

7.3.1 街区布局

7.3.2 街道高宽比

7.3.3 街道类型与朝向

7.4SVF 与行人热环境关联

7.4.1 街区尺度

7.4.2 街道尺度

7.5本章小结

第八章 现代街区形态设计的反思与讨论

8.1概述

8.2当前城市规划体系的问题

8.2.1 现代与传统街区形态的差异

8.2.2 规划体系对街区形态管控的反思

8.3借助城市设计手段的街区形态管控

8.4街区形态气候适应性的实现

8.4.1 紧凑均质的用地策略

8.4.2 热环境优化导向的街谷设计

8.4.3 街区布局肌理类型的控制

8.4.4 合理遮荫的配置

8.5本章小结

总 结

主要研究结论

本文的创新点

研究不足与未来工作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厦门实测的相关数据

附录二 广州实测的相关数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展开▼

著录项

  • 作者

    殷实;

  • 作者单位

    华南理工大学;

  • 授予单位 华南理工大学;
  • 学科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 授予学位 博士
  • 导师姓名 肖毅强,Werner lang;
  • 年度 2019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TU2X38;
  • 关键词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