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脾虚证微观指标同步检测及其与症状相关性研究
【6h】

脾虚证微观指标同步检测及其与症状相关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祖国医学对脾的认识及脾胃学说的发展

一、祖国医学对脾的认识

二、脾胃学说的发展

第二节 脾虚证微观指标及计量诊断的现代研究

一、脾虚证微观指标的研究进展

二、脾虚证计量诊断研究

第三节 讨论与展望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研究对象的来源

二、中西医诊断标准

三、病例纳入与排除标准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患者四诊资料的收集

二、“脾虚证四诊资料登记表”症状分级及评分数值

三、标本采集及实验测定

四、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一般资料分析

二、脾虚患者临床症状的聚类分析

三、微观指标与脾虚证诊断计分值及四诊资料登记表积分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四、微观指标与脾虚主要症状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五、脾虚患者的症状组合与微观指标的关系

第三章 讨论

第一节 脾虚患者主要四诊资料的聚类分析

第二节 微观指标与诊断计分值及四诊资料积分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第三节 微观指标与脾虚主要症状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第四节 存在问题及设想

一、不足之处

二、设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在以往脾虚证计量化诊断和微观辨证研究的基础上,将脾虚患者通过“脾虚证诊断计分表”得到的诊断分值、“脾虚证四诊资料登记表”积分值与“唾液淀粉酶活性比值(salivaryalpha-amylase,sAA)”及“尿木糖排泄率”两个脾虚证经典微观指标进行相关分析,将脾虚证主要的症状与经典微观指标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特定的症候组合,以探讨脾虚证主客观指标之间的关系,以促进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的结合。  方法:  一、文献研究:通过查阅、分析整理资料,对“唾液淀粉酶活性比值”及“尿木糖排泄率”与脾虚证之间的既往研究资料进行整理。  二、临床试验研究:  (一)本研究病例来自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病科门诊及住院部就诊的患有慢性浅表性胃炎(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CSG)且中医辨证为脾虚证的患者。  (二)制定“脾虚四诊资料的登记表”,仔细记录纳入研究患者的症状以及体征,并根据“脾虚证诊断计分表”对其进行量化评分。  (三)对纳入研究的脾虚患者进行唾液、尿液样本的采集,并及时按照实验步骤及方法进行“唾液淀粉酶活性比值”及“尿木糖排泄率”的检测工作。  (四)用IBM SPSS Statistics Version19.0统计软件对收集的临床、实验室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对年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性别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对脾虚证主要症状进行聚类分析,将一组数据按照本身的内在规律较合理的分为几类,使数据分析结果更具客观性;将脾虚证诊断计分值及四诊资料积分结合两个经典微观指标进行相关分析,求出相关系数,以表现变量之间数量变化的相关程度;对脾虚证主要症状结合两个经典微观指标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由多个自变量的最优组合共同来预测或估计因变量,求出回归系数及回归方程,并进行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  结果:  一、聚类分析结果:“脾虚四诊资料的登记表”的症状组合中:形寒肢冷、食欲减退、大便稀烂、胃痛、肢体倦怠、脘胀这八个症状可聚为一类,性质比较接近,而嗳气、泛酸、口干口苦、痛连两胁这四个症状未能与上述典型脾虚表现聚成一类,考虑不同的虚实证候,其内在规律的不同而不能聚成一类。  二、相关分析结果:sAA活性比值与尿木糖排泄率呈正相关,有统计学差异;脾虚诊断计分与四诊资料积分呈显著正相关,有统计学差异;两个微观指标与脾虚证诊断计分值有一定的线性关系,但无统计学差异;两个微观指标与四诊资料积分均呈负相关,有统计学差异。体现两个经典的微观指标在脾虚证的诊断及对病情的评估上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三、多元逐步回归结果:脾虚患者sAA活性比值与脾虚主要症状中的脘胀、肢体倦怠、食欲减退关系较为密切,呈负相关,提示随sAA活性比值下降,脾虚患者更容易出现脘胀、肢体倦怠、食欲减退的症状;脾虚患者尿木糖排泄率与脾虚主要症状中的嗳气、食欲减退、腹痛绵绵关系较为密切,呈负相关,提示随木糖排泄率下降,提示脾虚患者更容易出现嗳气、食欲减退、腹痛绵绵的症状。  结论:  一、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脾虚患者中肢体倦怠、大便稀烂、恶心、形寒肢冷、食欲减退、胃痛、脘胀这八个症状可聚为一类,均为脾虚失运,脾阳不足的体现,而嗳气、泛酸、口干口苦、痛连两胁这四个症状未能与前面症状聚成一类,且均为肝胃不和之体现,提示脾虚患者中,不同的虚实证候表现不能聚成一类。  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一)sAA活性比值与尿木糖排泄率呈正相关,说明大部分脾虚患者,sAA活性比值与尿木糖排泄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符合既往研究结果,提示脾虚患者的两个微观指标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二)脾虚诊断计分值与四诊资料积分呈显著正相关,说明该表对脾虚证的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之余,其分值对临床患者病情的评估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提示该表选定的脾虚症状指标较为典型;(三)sAA活性比值、尿木糖排泄率两个微观指标与脾虚证诊断计分值有一定的线性关系,但无统计学差异;(四)sAA活性比值、尿木糖排泄率两个微观指标与四诊资料积分均呈负相关,有统计学差异,提示随着两个微观指标的下降,患者症状积分增高,脾虚的程度逐步加重,可初步窥探出两个微观指标在脾虚患者中的诊断意义及等级相关关系,也反映了脾虚患者脾胃虚损的一面。  三、多元逐步回归结果显示:(一)脾虚患者sAA活性比值与脾虚主要症状中的脘胀、肢体倦怠、食欲减退关系较为密切,呈负相关,提示脘胀、肢体倦怠同时出现时,更能反映sAA活性比值的变化,即sAA比值越小,脾虚患者越容易表现出脘胀、肢体倦怠、食欲减退的症状。(二)脾虚患者尿木糖排泄率与脾虚主要症状中的嗳气、食欲减退、腹痛绵绵关系较为密切,均呈负相关,提示尿木糖排泄率越低,脾虚患者越容易出现嗳气、食欲减退、腹痛绵绵的症状。考虑无论是副交感神经的偏亢致使脾虚患者应急能力低下,还是因患者小肠吸收能力低下,在广泛的脾虚范畴中,均可致脾运化失职的诸多表现。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