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吴焕林治疗冠心病经验数据挖掘及优选方抗血小板机制研究
【6h】

吴焕林治疗冠心病经验数据挖掘及优选方抗血小板机制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五脏相关理论治疗冠心病的临证思想总结

一、五脏相关学说的源流

二、五脏相关学说的内涵

三、五脏相关治疗冠心病的临证思想

四、五脏相关治疗冠心病与古文献治疗冠心病的联系与区别

五、五脏相关治疗冠心病的临床运用切入点

第二节 血小板与冠心病

一、血小板作为血栓细胞参与冠脉的血栓形成

二、血小板作为炎症细胞参与冠心病发生发展

三、冠心病抗血小板药物的进展

四、中国特殊现状: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还需时日

五、中医药的抗血小板研究

第二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临床用药规律研究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方案

一、研究对象

二、药物名称的规范及录入

三、数据分析

第三节 结果分析

一、用药频次统计

二、用药的归经分析

三、用药的四气归类分析

四、用药的五味统计

五、用基于关联规则的用药模式分析

六、药物的规则分析

七、基于改进的互信息法的药物的关联度分析

八、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的药物提取组合分析

九、基于无监督熵层次聚类的新方组合分析

十、橘红的用药量分析

第四节 讨论

一、中医药的研究方法及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的作用及意义

二、药物的使用频次分析

三、药物的归经、四气、五味的基本信息分析

四、基于关联规则的用药模式及规则分析

五、基于改进的互信息法的药物的关联度分析

六、复杂系统熵聚类的药物提取组合及无监督熵层次聚类的新方分析

七、综合多个规则的用药分析

八、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三章 优选方抗血小板活化机制研究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实验材料

一、实验动物

二、实验试剂与试剂配备

三、实验仪器及耗材

第三节 实验方法

一、实验动物的分组

二、实验药物的制备及给药

三、颈动脉血栓模型的制备及颈动脉血流的监测

四、颈动脉病理切片的制备及观察

五、血小板聚集率的检测

六、血小板cAMP表达的ELISA检测

七、PI3K-AKT及PKC-Erk通路蛋白western blot检测

八、数据分析

第四节 实验结果

一、血流的检测

二、目标颈动脉的石蜡切片及HE染色观察

三、血小板聚集率

四、血小板中cAMP的elisa检测

五、血小板内PI3K-Akt通路蛋白的表达

六、血小板内PKC/Erk蛋白通路的表达

第五节 讨论

一、造模及如何控制影响因素分析

二、颈动脉血流的监测及病理切片的观察

三、血小板聚集率的检测

四、血小板cAMP的elisa检测

五、血小板PI3K-Akt通路蛋白的western blot检测

六、血小板PKC/Erk蛋白通路的western blot检测

七、组方的作用分析

八、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梳理吴焕林教授对国医大师邓铁涛五脏相关学说治疗冠心病的继承和发展;运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分析吴焕林教授在五脏相关理论指导下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用药规律;  将临床用药规律挖掘结果与学术理论互证,确定实验药物,对药物的抗血小板聚集、抗动脉血栓形成的作用及机理进行探讨,为临床用药经验提供依据。  方法:  学术思想研究  主要通过文献分析及跟诊师承的方法,梳理五脏相关治疗冠心病的源流与发展。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临床用药规律分析研究  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对吴焕林教授医案进行采集、标准化和结构化,形成规范可用的数据库;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对医案用药进行四气统计、五味统计、归经统计、基于关联规则的药物模式分析及规则分析、基于改进的互信息法的药物的关联度分析、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的药物提取组合分析、基于无监督熵层次聚类的新方组合分析。  将66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是空白组、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阳性对照组,每组12只,模型组为6只,干预7天。将模型组全组、半数的高、中、低剂量组、半数的阳性对照组给予三氯化铁外敷法颈动脉血栓造模,半数的空白组给予假手术对照,监测颈动脉血流、石蜡病理切片及HE染色,分析实验药物体内抗动脉血栓的疗效;其余的动物给药干预7天后,腹主动脉取血,通过血小板聚集率检测、血小板cAMP的ELISA检测、PI3K-Akt及PKC-Erk通路蛋白western blot检测,分析实验药物抗血小板的机制。  结果:  五脏相关学说是在五行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指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系统内部、五个系统之间、五个系统与机体、与自然界、与社会相互影响与制约。在传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五脏相关治疗冠心病的临证思想可分为三个阶段:心肝相关阶段,心脾相关阶段、心肺肾相关阶段,注重每一阶段的主要受病脏腑和临床特征。在每个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病机、不同的治则治法和方药。  用药规律研究:共纳入了1044条方,191味药物。使用频率大于100次的药物有41味;药物归经依次主要为脾、胃、肺、肝、心、肾;药物四气归类依次为:温、平、凉、寒、热;药物五味归类依次为:甘、苦、辛、淡、咸、酸。基于关联规则的用药模式分析,将支持度设为550,得到药物模式45个,涉及7味药;将支持度设为500,涉及8味药;将支持度设为450,涉及9味药。药物的规则分析,支持度为550,置信度为0.90的药物规则101个;置信度大于0.98的药物规则38个。基于改进的互信息法的药物的关联度分析,将相关度设为8,惩罚度设为2,得到关联系数大于0.03的药对24个。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的药物提取组合分析,得到3-4味药物的核心组合20个;通过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算法,得到潜在的新方组合10个。  0min颈动脉基础血流,各个组间没有差异(P>0.05),15min颈动脉血流监测表明,实验药物高剂量组增加造模后颈动脉的血流量(P<0.05);25min颈动脉血流监测表明,实验药物中、高剂量组增加造模后颈动脉的血流量(P<0.01)。石蜡切片及HE染色结果表明,实验药物呈剂量依赖性的减少造模后颈动脉内的血栓量。实验药物中、高剂量组降低血小板聚集率(P<0.05,P<0.01)。进一步研究发现,与ADP组比较,高剂量组小板内cAMP的含量升高(P<0.01)。蛋白免疫印迹结果分析表明,实验药物高剂量组可降低血小板内P3Kp110β的表达量(P<0.05)。高剂量组使得血小板内p-Akt/t-Akt表达量降低(P<0.01)。与ADP组相比,实验药物的低、中、高剂量组皆不能改变血小板内p-pkc的表达量(P>0.05)。实验药物的高剂量组可以降低血小板内p-erk/t-erk的表达量(P<0.05)。  结论:  五脏相关学说源于五行学说,基于五行学说的局限性及临床实践的需求,五脏相关学说孕育而生,吴焕林教授对五脏相关治疗冠心病在原来基础上进行了细化和发展,渐渐成为较成熟的理论。  用药规律挖掘:在心脾阶段病例占较大比例的前提下,药物以益气健脾、化痰湿、活血类药物为主,药物归经以脾、胃、肺、肝、心、肾为主;四气以温、平为主;五味以甘、苦、辛为主。挖掘出了主要药物模式、药物规则、关联药对、药物提取组合、潜在的新方等,采用人机对话的形式,得出用药规律,可以较好的指导临床。  实验药物具有抗SD大鼠颈动脉血栓形成的作用;抑制血小板激活,降低血小板聚集率,其机制可能是上调cAMP表达水平,抑制了PI3K-Akt-erk信号通路的激活。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