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山地城市街巷空间适应性改造设计研究
【6h】

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山地城市街巷空间适应性改造设计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1 绪 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增量开发向存量更新转变的时代背景

1.1.2 城市更新浪潮中空间趋同的现实背景

1.1.3 山地城市老旧街巷的问题与现状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框架

2 山地城市街巷空间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山地城市

2.1.2 街巷空间

2.1.3 山地城市街巷空间

2.1.4 山地城市街巷空间设计要素

2.2 适应性理论基础

2.2.1 系统的思想

2.2.2 共生的思想

2.2.3 演替的思想

2.3 本章小结

3 山地城市街巷空间改造案例分析

3.1 系统:龚滩古镇街巷体系营建

3.1.1 街巷形态

3.1.2 街巷布局

3.1.3 街巷造景

3.2 共生:墨尔本城市街巷活力重塑

3.2.1 改造背景

3.2.2 改造策略

3.2.3 重要举措

3.3 演替:广州永庆坊街巷记忆再现

3.3.1 改造背景

3.3.2 改造模式

3.3.3 改造手段

3.4 本章小结

4 山地城市街巷空间适应性改造设计策略

4.1 系统思想下的整体设计

4.1.1 形态的多维性

4.1.2 功能的复合性

4.1.3 景观的序列感

4.2 共生思想下的人性关怀

4.2.1 街巷界面的优化

4.2.2 空间尺度的控制

4.3 演替思想下的动态思考

4.3.1 历史文脉的“上延”

4.3.2 时代生活的“下伸”

4.4 本章小结

5 设计实践研究

5.1“与阶同享”——重庆市人民村片区街巷改造设计

5.1.1 项目概况

5.1.2 问题分析

5.1.3 改造方法

5.2“与山同行”——重庆市山城巷街巷空间改造设计

5.2.1 项目概况

5.2.2 问题分析

5.2.3 改造理念

5.2.4 改造方法

5.3“与人同乐”——重庆市春森路街巷空间改造设计

5.3.1 项目概况

5.3.2 问题分析

5.3.3 改造方法

5.4 本章小结

6 结 语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与实践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获奖励

C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展开▼

摘要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城市的分布及数量占据了很大比重。经过人类社会的长期发展,山地城市中街巷空间的建设逐渐与自然环境相适应,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改革开放后,我国进行了近40年的快速城镇化发展,虽促进了山地区域的经济增长,但也对其城市街巷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如街巷肌理被破坏,地域文化被切断,山地特色弱化等。而今,在城市存量更新的新时代背景下,山地城市街巷空间面临着延续地域文化和适应时代发展的双重困境。而走出困境,首先需要建立合理的更新设计理念。在此背景下,本文引入适应性理论,通过对“系统”、“共生”、“演替”思想的解析,建立其与山地城市街巷空间改造设计的联系,为我国山地城市中的街巷改造活动提供新的思路。  本文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案例研究——解决问题——实践验证”的研究思路。在分述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同时,首先厘清了适应性改造对于山地城市街巷发展的重要意义。其后,通过对相关概念的界定明确改造内容,并以适应性理论思想为依托,构建了山地城市街巷空间改造的主要理念。最后,通过对三个具体案例理念、策略、手法的分析,总结出适应性理论的应用方法,进而提出山地城市街巷空间适应性改造设计策略,指导设计实践。  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①系统分析了适应性理论“系统”、“共生”、“演替”三大基础思想的关系与内涵,建立了以适应性理论为基础的山地城市街巷空间改造设计理念。  ②将“系统”、“共生”、“演替”三大基础思想引入山地城市街巷空间改造设计研究中,并通过对设计要素及相关实际案例的分析,提出了以适应性理念为核心的山地城市街巷空间改造设计策略。

著录项

  • 作者

    张晓宇;

  • 作者单位

    重庆大学;

  • 授予单位 重庆大学;
  • 学科 艺术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杨玲;
  • 年度 2019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山地城市,街巷空间,改造设计;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