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居民家庭劳动时间与消费关系研究
【6h】

中国居民家庭劳动时间与消费关系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2研究方法

1.3研究框架与内容

1.4论文的创新点及不足

2.文献综述

2.1消费行为理论的研究述评

2.2家庭时间配置的研究述评

2.2.1家庭时间配置的国外研究情况

2.2.2家庭时间配置的国内研究情况

2.3时间与消费关系的研究情况

2.3.1时间与消费关系的国外研究情况

2.3.2时间与消费关系的国内研究情况

3.中国居民家庭时间利用状况分析

3.1中国居民有酬劳动时间利用状况分析

3.2中国居民无酬劳动时间利用状况分析

3.2.1家庭成员无酬劳动时间趋于缩短,两性无酬劳动时间差距缩小

3.2.2与其他国家相比较,我国居民用于无酬劳动的时间较少

3.2.3无酬劳动时间利用效率与居民的受教育程度等素质相关

3.2.4无酬劳动时间与有酬劳动时间无明显界限

4.中国居民家庭消费支出状况分析

4.1.我国的总需求结构

4.2中国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及消费构成变动趋势

4.3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变动趋势

5.中国居民家庭劳动时间对家庭消费影响机制分析

5.1劳动时间与消费关系的理论推导分析

5.2有酬劳动时间对家庭消费支出的影响途径分析

5.2.1收入因素

5.2.2健康及人力资本因素

5.2.3消费习惯因素

5.3无酬劳动时间对家庭消费支出的影响途径分析

6.中国居民家庭劳动时间对家庭消费支出的回归分析

6.1模型设定

6.2数据来源

6.3实证分析结果

6.3.1描述性统计分析

6.3.2家庭劳动时间对家庭消费影响的回归分析结果

6.3.3小结

7.建议及对策

8.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展开▼

摘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投资、出口和消费的驱动下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地增长,创造了高速增长的神话。但应该看到,由于我国的经济增长过度地依赖投资和出口,消费率水平低,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呈现下降趋势。我国经济发展中消费不足以及结构不平衡的问题日益凸显,阻碍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从2007年开始,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拉动作用逐渐减小,刺激内需成为促进经济健康协调发展的关键。家庭消费需求作为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解决我国经济结构不平衡的关键因素和突破口。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人们拥有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多,人们的收入水平也取得了大幅度的提高。然而,就业机会的增加与收入水平的提高并没有改变居民家庭承担着社会工作责任与家庭责任的矛盾。居民家庭中的成员承担着做家务以及照顾老人小孩的职责;同时,也承担着参加工作获取经济收入的责任,居民家庭受着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双重压力,这种现象在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系统和服务业尚不够完善的中国社会尤为常见。  关于时间与消费关系的问题,贝克尔的研究是早期较为成熟的研究,之后的研究大多是在他的基础上进行的。贝克尔(1965)首次提出家庭成员时间的三分法,即将家庭时间分为工作时间、家务时间、闲暇时间,其中,工作时间与家务时间之和就是居民家庭的劳动时间,工作时间是有酬劳动,家务时间是无酬劳动。贝克尔的时间配置理论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假设就是,家庭不仅仅是一个消费者,而且还承担着一个生产者的角色。家庭生产的投入要素包括从市场中购买的产品和时间,家庭生产的“家庭产品”包括子女、健康、社会地位等等。因而,居民家庭会同时需要社会消费品和“家庭产品”。  居民家庭的劳动时间对家庭消费支出会产生影响。一方面,居民家庭的有酬劳动时间将通过收入因素、健康因素、消费偏好因素影响家庭的消费水平,对家庭消费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居民家庭的无酬劳动时间会创造健康、声誉、人际关系、子女成才等有形或者无形的“家庭产品”,“家庭商品”与社会消费品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因而家庭的无酬劳动时间就会对家庭消费产生一定的影响。当无酬劳动时间创造的“家庭产品”与“社会商品”为相互支撑关系的时候,无酬劳动时间对家庭消费支出具有正向的影响,当无酬劳动时间创造的“家庭产品”与“社会商品”为相互替代关系的时候,无酬劳动时间对家庭消费的影响由于受到工资率、无酬劳动时间利用效率、边际效用等因素的影响待定,此外,很多无酬劳动时间创造的“家庭产品”与“社会商品”可以同时存在着支撑关系和替代关系。因而无酬劳动对消费的影响较为复杂。  由于有酬劳动时间和无酬劳动时间对家庭消费的影响机制有一定的差异,为了更加详细、准确地了解家庭劳动时间对家庭消费支出的影响,本文将劳动时间分为有酬劳动时间和无酬劳动时间,研究二者对家庭消费支出的影响。本文首先建立理论模型,从理论上推导劳动时间对家庭消费支出的影响,然后利用实证数据进行回归验证分析。考虑到家庭样本量的充足性、完整性以及本文研究的需要,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营养健康调查(CHNS)2011年的截面数据,将居民家庭的劳动时间与家庭消费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构建劳动时间与家庭消费关系的回归模型。并在回归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研究居民家庭劳动时间对家庭消费的影响将有助于引发对居民家庭收入和时间双重压力的关注,将有助于提高社会各界对时间利用效率以及劳动时间与消费关系的重视程度,以期为我国制定从家庭入手的促进居民消费进而促进整个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的有效政策提供参考。  全文的研究思路大致如下:  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研究背景意义、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创新点、不足以及未来研究的方向。  第二章为文献综述,主要介绍了消费行为理论、居民家庭时间配置理论、时间与消费关系理论,对国内和国外学者关于消费和时间的研究进行了梳理,是本文研究居民家庭劳动时间对家庭消费影响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为中国居民家庭时间利用状况分析,主要通过调查数据分析了中国居民有酬劳动时间利用状况在三个不同阶段的特征以及中国居民无酬劳动时间利用特征。  第四章为中国居民家庭消费支出分析,利用宏观时间序列数据,从宏观层面分析居民家庭消费需求的现状和特点。宏观方面,利用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对中国总需求结构、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家庭消费结构变动趋势进行了分析。  第五章为居民家庭劳动时间对家庭消费影响机制分析,本文首先构建了效用最大化的理论模型,详细地推导了劳动时间与消费的关系,然后分析了有酬劳动时间和无酬劳动时间家庭消费的影响途径。有酬劳动时间对家庭消费支出的影响较为简单和直接,主要通过收入因素、健康和人力资本因素、消费习惯因素对家庭消费产生影响。无酬劳动时间对消费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家庭产品”与社会消费品的关系,因而无酬劳动时间对消费的影响相比于有酬劳动时间的影响更加复杂和间接。  第六章为居民家庭劳动时间对家庭消费支出的回归分析,利用OLS多元线性回归,对居民家庭劳动时间对家庭消费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为了细致地研究家庭劳动时间对消费的影响,本文在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时,考虑了收入因素、户籍因素、家庭平均最高受教育程度等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  第七章为对策建议,根据第六章的实证分析结果为我国提高居民家庭时间利用效率和刺激居民家庭消费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主要从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家庭劳动时间利用效率、改善家庭收入结构、发展家政服务市场、健全社会保障等方面对刺激家庭消费提出政策建议。  第八章为本文研究中的创新点、不足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本文的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  从总体的回归结果来看,在中国,有酬劳动时间对家庭消费支出具有正向影响,无酬劳动支出对家庭消费支出也具有正向的影响。有酬劳动时间主要通过收入因素直接影响消费,有酬劳动时间越长,获取的收入越多,根据消费函数可知,收入与消费正相关,因此有酬劳动时间长度与消费呈正相关关系。在无酬劳动时间创造的“家庭产品”与“社会商品”的支撑关系和替代关系的交互影响下,无酬劳动时间对消费的影响较为复杂和间接,但总体上,中国居民家庭的无酬劳动时间对消费支出具有正向影响,这表明中国居民家庭无酬劳动时间的利用可能更多地需要通过家用电器、餐饮服务、托幼服务等消费的支撑,因而会促进家庭的消费支出。我国居民对家用电器以及餐饮服务等的需求越来越大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该问题。  有酬劳动时间对家庭消费支出的影响程度大于无酬劳动时间对家庭消费支出的影响。因为有酬劳动时间通过收入因素直接影响整个消费支出水平,而无酬劳动时间对消费支出的影响较为间接,且主要体现在消费结构上。  作为控制变量的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家庭收入的增长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家庭的消费。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一方面会使得家庭的消费观念得到改变、更加进步,另一方面会提高家庭成员的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的效率,提高消费水平。根据消费行为理论可知,消费水平取决于收入水平,因而消费水平会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本文主要有以下三个创新点:  1、虽然国内外学者已经就时间与消费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但大多数是利用宏观总量数据进行研究,微观层面的研究还很少,本文利用微观调查数据将进行研究,这使得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  2、现有的关于时间与消费关系的实证研究较多的集中在对闲暇时间与消费的关系研究上,而在对劳动时间对消费影响的研究上还较少。  3、本文将劳动时间分为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并在进行理论模型推导的基础上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居民家庭劳动时间长度对家庭消费的影响。  由于家庭消费、居民家庭劳动时间配置以及二者关系的复杂性,本文的研究也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由于劳动时间、家庭收入、受教育程度这几个变量之间有着相互影响,因此回归模型必然会存在着一定的多重共线性,但考虑到本文的研究对象,这样的问题是难以避免的。不过从回归结果来看,方差膨胀因子VIF比较接近于1,因此在本模型中忽略这种多重共线性是可以接受的。此外,被解释变量家庭消费支出与解释变量家庭收入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因此模型极有可能存在着内生性,而本文也没有将这一点纳入分析内容。  2、在本文构建的模型中,变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多重共线性与内生性,会使得回归结果存在一定偏差,这需要本文对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之间的内在逻辑进行更为清晰的解释。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