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高原暴露动脉血压变化特征与AMS关系及相关机制研究
【6h】

高原暴露动脉血压变化特征与AMS关系及相关机制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 言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3.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不同高原暴露方式健康男青年动脉血压变化特征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动脉血压变化特征对急性高原病的预警价值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平原动脉血压在预测急性高原病易感性中的作用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RAS变化对动脉血压影响及在AMS发生中的作用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

5.3 讨论

5.4 小结

全文结论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本课题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一:知情同意书

附录二:人口统计学等资料收集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及发表的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观察平原健康青年男性在不同高原暴露方式下(不同时相、睡眠质量和运动情况)动脉血压(BP)的变化特征与急性高原病(AMS)发病和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并进一步研究急性暴露高原第1天体内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相关指标的变化与BP、AMS之间的相关性,旨在探讨高原环境下BP变化的临床风险意义并评价BP测量在AMS诊断中的价值以及RAS变化对高原BP的影响及在AMS发生中的作用。  方法:  1.不同高原暴露方式健康男青年动脉血压(BP)变化特征  入选的研究对象为2012年夏季将进高原的931名世居平原健康男青年。首先,随机选择396名在平原(500m)进行BP的基础测量(腕式血压计),并填写心理学量表。再从余下的人群中分别随机选择204名、62名、56名、60名乘飞机在2.5h内急进至高原海拔3700m拉萨地区,到达后第1、3、5、7天进行BP的基础测量和心理学量表的填写。  急进高原3700m第2天、第7天,首先测量受试者运动前BP,然后进行台阶测试。随节拍器30次/分钟的节奏,受试者双足上下交替踏30cm的台阶,连续5分钟,立即记录运动后BP(第1次运动后),休息5分钟后,进行第2次5分钟高踏台阶测试,再次立即记录运动后BP(第2次运动后)。  2.动脉血压(BP)变化特征对AMS的预警价值  随机选择778名健康男青年从由平原(500m)乘飞机急进高原海拔3700m第1、3、5、7天进行BP的基础测量,并填写高原反应观察表及心理学量表。评价BP的测量在AMS诊断中的作用。  3.平原动脉血压(BP)在预测AMS易感性中的作用  对204名世居平原健康男青年进行观察,在平原(500m)及乘飞机急进高原3700m第1天进行BP的基础测量及急性高原病反应观察表的填写。比较急进高原3700m第1天AMS易感人群与非AMS易感人群平原BP各相关指标。  4.RAS变化对动脉血压(BP)影响及在AMS发生中的作用  随机选择71名世居平原健康男青年,在平原及高原3700m第1天进行BP的基础测量及急性高原病反应观察表的填写,并抽取血浆标本以分析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血管紧张素-(1-7)[Ang-(1-7)]、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浓度的变化。  结果:  1.不同高原暴露方式(时相、睡眠质量、运动)动脉血压(BP)变化特征  (1)不同时相动脉血压(BP)变化特征  与平原对照组 SBP(115.15±10.53mmHg)比较,高原3700m Day1, SBP(121.25±12.69mmHg)明显增加(P=0.000)。Day3 SBP略下降(P>0.05),随后Day5又逐渐升高。  与平原对照组DBP(72.50±9.50mmHg)、MABP(86.71±8.93mmHg)比较,急进高原Day1 DBP(79.41±9.45mmHg)、MABP(93.36±9.55mmHg)明显增加(P=0.000; P=0.000)。而后二者保持持续升高直至Day7仍高于平原水平(分别P<0.05)。  与平原对照组脉压(42.65±8.06mmHg)比较,急进高原Day1脉压(41.84±9.98mmHg)明显下降(P=0.000),直至Day5仍低于平原水平(P<0.05)。  (2)不同睡眠质量动脉血压(BP)变化特征  暴露高原Day1、3、7,SBP、MABP、脉压在失眠人群与非失眠人群和在白日困倦人群与非白日困倦人群中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分别P>0.05)。  暴露高原Day1、3,失眠人群DBP较非失眠人群高(P=0.049;P=0.024)。  (3)运动情况下动脉血压(BP)变化特征  暴露高原Day2,第2次运动后SBP、脉压明显较平原(运动组1, EG1)高(P=0.001;P=0.000);第1次和第2次运动后SBP、MABP、脉压明显高于运动前(P=0.006, P=0.000;P=0.031, P=0.038;P=0.042, P=0.000)。Day7,运动前、第1次运动后、第2次运动后SBP、MABP明显较平原(运动组2, EG2)高(P=0.045, P=0.001, P=0.000; P=0.016, P=0.001, P=0.000),第2次运动后SBP、脉压明显高于运动前(P=0.009;P=0.017)。  暴露高原Day2,Day7,运动前、第1次运动后、第2次运动后DBP无显著性差异(P>0.05)。  2.高原暴露不同时相、睡眠质量动脉血压(BP)变化与AMS、路易斯湖评分(LLS)、AMS严重分级的关系  (1)不同时相动脉血压(BP)变化与AMS的关系  高原暴露3700m Day1、3、5、7,SBP、DBP和脉压在AMS人群与无AMS人群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P>0.05),而Day1 AMS人群中平均动脉压(MABP)高于无AMS人群(P=0.028)。  (2)不同时相动脉血压(BP)变化与路易斯湖评分(LLS)的关系  依据AMS评分(LLS),Day1,SBP、DBP和脉压与AMS评分无相关性(分别P>0.05),而平均动脉压与AMS评分具有正相关(r=0.138, P=0.048)。通过ROC曲线,平均动脉压>=98.5mmHg对AMS诊断的阳性预测值为67.7%,特异度为73.7%。  (3)不同时相动脉血压(BP)变化与AMS严重分级的关系  Day1,与重度AMS人群比较,轻、中度AMS人群SBP明显较低(P=0.033;P=0.013),轻度AMS人群MABP较低(P=0.000),而中度AMS人群脉压较低(P=0.017);DBP在三个AMS亚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P>0.05)。  (4)不同睡眠质量动脉血压(BP)变化与AMS的关系  依据AIS和ESS,Day1,失眠人群中发生AMS者SBP、DBP、MABP均较高(P=0.037;P=0.042;P=0.03);而非失眠人群中,发生AMS者与无AMS者两组比较BP各相关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分别 P>0.05)。在白日困倦人群与非白日困倦人群中,发生 AMS者与无AMS者两组比较BP各相关指标也均无统计学差异(分别P>0.05)。  (5)不同睡眠质量动脉血压(BP)变化与路易斯湖评分(LLS)的关系  Day1、3、7天,在失眠人群与非失眠人群中和在白日困倦人群与非白日困倦人群中BP与路易斯湖评分(LLS)无相关性(分别P>0.05)。  (6)不同睡眠质量动脉血压(BP)变化与AMS严重分级的关系  Day1、3、7天,在失眠人群与非失眠人群中和在白日困倦人群与非白日困倦人群中BP在AMS轻、中、重度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分别P>0.05)。  3.平原动脉血压(BP)在预测AMS易感性中的作用  急进高原 Day1,与 AMS人群比较,无 AMS人群平原 DBP、MABP明显较低(P=0.009; P=0.019)。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平原DBP>=72.5mmHg预测AMS易感性的特异度为63.2%,灵敏度为56.3%(P<0.05)。  4.RAS变化对动脉血压影响及在AMS发生中的作用  (1)高原暴露后RAS变化  暴露3700m24h(Day1),血浆肾素、AngⅡ、Ang-(1-7)、ACE2浓度明显升高(分别P<0.05),而ACE血浆浓度无明显变化(P>0.05)。  (2) RAS变化与动脉血压(BP)的相关性  暴露3700m24h(Day1),血浆肾素、Ang-(1-7)、ACE浓度与BP各指标水平无相关性(均 P>0.05),而血浆 AngⅡ浓度与 SBP、DBP和 MABP均呈明显正相关(Spearman'sρ=0.312, P=0.008;ρ=0.251, P=0.035;ρ=0.302, P=0.01),血浆ACE2浓度与DBP呈明显负相关(r=-0.267, P=0.024)。  (3) RAS变化与AMS的相关性  按照Lake Louise评分标准,血浆肾素、AngⅡ、Ang-(1-7)、ACE2浓度在AMS组与无AMS组两组中无统计学差异(分别P>0.05),而AMS组中血浆ACE浓度较无AMS组高(P=0.017)。  血浆ACE浓度与AMS评分(LLS)呈正相关(r=0.241, P=0.043)。  血浆RAS各指标在轻、中、重度AMS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分别P>0.05)。  结论:  1.不同高原暴露方式(不同时相、睡眠质量及运动情况) BP变化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急进高原后,BP明显升高,随驻留时间延长BP呈波动性,SBP呈波动性先升高后下降, DBP、MABP呈逐步持续升高并处于高值水平,而脉压下降;失眠人群DBP较非失眠人群高;第2次运动后SBP、脉压均明显比平原与高原暴露后运动前高。  2.动脉血压变化特征对AMS的预警价值体现在:AMS人群平均动脉压较无AMS人群高;重度AMS人群SBP、MABP较轻、中度AMS人群高;失眠人群中并发生AMS者SBP、DBP、MABP较高,提示平均动脉压可能对AMS的客观诊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3.平原DBP高者易发生AMS,提示DBP(平原)的检测对AMS易感人群有一定的鉴别和筛查作用。  4.RAS变化对BP影响及在AMS发生中的作用体现在:急进高原初,体内血浆肾素、AngⅡ、Ang-(1-7)和 ACE2浓度明显升高;AngⅡ浓度越高,SBP、DBP、平均动脉压也越高;ACE2浓度越低,DBP越高。AMS人群中体内血浆 ACE浓度较无 AMS人群高。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