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牟宗三的道家思想解读及其意义研究
【6h】

牟宗三的道家思想解读及其意义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引言

一、研究工作的缘起

二、本研究的前提:道家哲学的传统解读

三、本研究的涉及范围

四、本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局限之处

五、本研究的创新性

第一章 道论:道家之形上学

第一节 无:境界形上学的道

第二节 无与有:道的双重性

第三节 无、有与物:道的实践性

第四节 玄:道的创造性

第二章 道家之智的直觉

第一节 智的直觉之缘起

第二节 老子之智的直觉

第三节 庄子之智的直觉

第三章 道家之“无执的存有论”

第一节 一心开二门:牟宗三“两层存有论’’之缘起

第二节 和光同尘:无限心之道心

第三节 不生之生:纵贯横讲

第四节 实有层与作用层:道家之“作用的表像”

第四章 道家之圆教

第一节 圣人有情而不累于情:迹冥论

第二节 正言若反与诡谲的相即

第五章 生存论意义上的新道家建构——以牟宗三的道家哲学诠释为路径

第一节 解释学与牟宗三的道家哲学解读

第二节 “坎陷”路径的新诠释:内圣与外王之“两行”划界

结语:“中庸”与“光尘不二”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牟宗三是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他致力于将以康德哲学为主的西方哲学思想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会通,又重新诠释了中国哲学儒、释、道三家的重要经典文本,在整合了古今东西各路哲学思想资源的基础之上,构建起以陆王心学为主干的现代新儒学思想体系,他的哲学思想被看作是“当代的陆王学”,被称为“道德的形上学”。
   在建立起自己的道德的形而上学体系之后,牟宗三进一步从中引申出自己的政治哲学思想,也就是将“良知”自我“坎陷”,进而从中国传统文化之“内圣”开出现代政治制度之“外王”。牟先生提出这个极具原创意义的“良知的自我坎陷”思想,其目的是为了要尝试重新构建儒家心性论之传统思想的现代性模式。而在这个新儒学体系的构建过程中,牟宗三并没有拒斥佛教与道家思想,而是自始至终将儒、释、道三教都看做中国传统文化之不可或缺的部分,并在释、道二家的经典文本重新诠释与现代演绎上进行了大量细致入微的研究工作。尤其是他对道家思想的研究,非常有特色。他认为道家思想并不是传统诠释中的实有形态的形而上学,而是一种主观的境界形态的形而上学;另外,他还借用魏晋时期的玄学代表人物王弼对《道德经》的注解以及向秀、郭象对《庄子》的注解,用其迹冥论的思想来重新定位道家思想之圆境以及道家与儒家之间的关系。最终牟宗三推导出道家之“光尘不二”的圆教境界,而此道家之圆境,在他看来,与儒家追求的“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圆教境界是不谋而合的。
   本文把握住牟宗三先生对道家思想的四个字评价“光尘不二”,在生存论的意义上定位牟宗三的道家思想解读,并一定程度上借用解释学的理论以更清晰地厘清牟宗三的道家思想诠释路径,并由此基础之上,发掘出牟宗三的道家思想解读对于新道家思想体系的构建会提供什么样的启示与指向。
   引文部分主要介绍了本研究工作的缘起以及本研究工作的理论前提;进而分析了本研究所涉及的问题视域;并对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局限之处做了文献综述;最后,论证了本研究工作的创新性之所在。
   正文主体部分一共分为五章。前四章力图全盘呈现牟宗三对道家思想的解读,并以一定的逻辑顺序梳理出牟宗三的道家思想解读的叙事脉络,力图呈现出其道家思想解读之发展步骤的现象学意义上的还原,并在此厘清工作中加入了大量作者自己的评论和观点;最后一章主要是站在前面已经厘清的牟宗三的道家思想解读的逻辑架构与思想脉络之上,并且结合了哲学解释学的理论,发展了作者对于牟宗三的道家思想解读的深入分析与独特认识,并从牟宗三的道家思想解读之中发掘出其对于当代新道家构建的启发与指向意义。具体地讲,每章的大致内容介绍如下:
   第一章,首先牟宗三沿着老子与庄子经典文本中的几个词组“无”、“有”、“玄”为路标,进而由此展开对道家之“无为而无不为”等经典文本中的段落的解读,从对字、词、段落逐层递进的解读,直到对作为道家哲学核心的“道”的解读,最终走进了牟宗三视界中的道家思想。
   第二章,牟宗三通过研究康德的道德哲学,就康德的道德哲学中之核心概念“智的直觉”,在中国哲学儒释道三教之中展开了关于这一问题的剖析。在本人看来,对“智的直觉”的认识不同,应该是横亘在中西文化中的第一个核心差异点。本人进而疏理了牟宗三对道家之“智的直觉”思想的分析,并指出了牟宗三此种诠释的积极意义。
   第三章,在前两章的基础上,再经由佛教天台宗之“一心开二门”的思想引出牟宗三的“两层存有论”思想,经由道家之“和光同尘”思想,结合道家思想中的“无”、“有”以及道家之创生万物的方式的讨论,牟宗三给予道家思想一个原创性的断定“无执的存有论”,并且认为道家是一种“纵贯横讲”的思想。本人指出,牟宗三是将“一心开二门”这一逻辑架构看作了解决“内圣开外王”与“良知的自我坎陷”的普遍适用的方案,经由此而阐发创造出来的“两层存有论”包括“执的存有论”与“无执的存有论”,分别代表了现象界与本体界,这两层都有无限心(在儒家为良知、在道家为道心玄智、在佛教为智性般若)统摄。而道家之“无执的存有论”在牟宗三的解读之下,具有了对于社会政治问题的积极意义,而在作者看来,这也是道家哲学中自由思想的体现,也是新道家的建构中需要十分重视的特点。
   第四章,牟宗三经由魏晋玄学代表王弼对《道德经》的注解、向秀、郭象对《庄子》的注解,并借用他们的名词“迹冥论”来看待道家思想中的“无”与“有”的关系,进而以“正言若反”与“诡谲的相即”两种方式作为路径,成就了道家哲学的辩证法意义上的道家之圆教理境。另外,牟宗三解除了朱熹等理学家对老庄一贯的忌讳,融通道家与儒家之间的隔阂,从而将道家之“光尘不二”思想与儒家之“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思想打通,将儒道两家的体用论通通归结为“不二”的非二元论的解释。
   第五章,作者以牟宗三的道家哲学诠释为路径,希望发掘出当代新道家的理论建构之生存论指向。当代新道家虽然还处在建构的过程之中,还没有成熟的体系与理论,但是作者认为,牟宗三对道家思想的解读受到魏晋玄学的很大影响,他将道家哲学的核心解读为“光尘不二”,而这正是生存论哲学的内涵。因此,作者做了一定的尝试,试图在新道家的建构之中凸显出一条生存论哲学道路。这种生存论意义上的新道家建构,分别体现在新道家哲学思想关于人生哲学以及政治哲学的态度。另外,作者运用了哲学解释学的理论,发掘出牟宗三独具原创性的“良知自我坎陷”思想之发展路径的一种新的诠释:儒家之“极高明而道中庸,,与道家之“和光同尘”都是建构在“一心开二门”的体用论基础之上,并以一种“不二”的体用论姿态来看待现象界与本体界的关系,尤其是借用了道家哲学中的“齐物论”与“两行”思想,使得内圣与外王的关系又有了重新的诠释。本章分为两个小部分,分别是:解释学与牟宗三的道家哲学解读、“坎陷”路径的新诠释:内圣与外王之“两行”划界。
   最后是结语,综上,作者给出自己的结论:牟宗三借用佛教“一心开二门”的体用架构作为中国哲学诠释中具有普遍意义的诠释理路,独创出“光尘不二”一词来看待道家思想,并将之与儒家思想进行融通。在此哲学基础上,牟宗三解决了其现实政治层面的难题,即“良知的自我坎陷”与“内圣开外王”,从而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既能够在道德伦理之领域保存与挺立中国传统文化中之儒家心性论的正统地位,不至于将优秀的传统文明在我们这一代丧失殆尽,同时又能够在制度层面以开放的姿态积极地学习并运用现代西方先进政治制度模式,从而第一次在哲学层面可以保证“内圣”与“外王”两者的并行不悖。而在牟宗三的的诠释与作者的再诠释之过程中,亦体现了哲学解释学中的解释原则,即要以多维的视角、在不同的视域中,反反复复地、来来回回地诠释经典文本,从而才能够使经典长青不死。因为在经典文本的诠释史之中,有数不清的人对同一个经典文本做过各不相同的诠释,而文本自身并不说话,那我们应该如何给一个经典文本定位呢?这亦是一个现象学的观念,即“现象背后一无所有。”这就是说,我们所预设的经典文本的意义,其实是在不断的以各种视角、在各个视域中反复诠释之中逐渐清晰地呈现出来的。离开了这些个别的解释,经典文本的意义也就是不存在的。牟宗三的道家思想诠释因为具有了独特的视角,并处在与传统诠释不同的新儒家视域之中,从而也就赋予了道家思想以一种新的解释与意义,而这种新的解释与意义,又对当代新道家的构建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最后,作者亦给予了牟宗三的道家思想解读以一种生存论指向的评价,并希望能将这种对道家哲学中的生存论思想的开发应用于新道家的构建之中去,这亦是本文的研究工作最具创新性的所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