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安徽野生猕猴实验动物化及其种质特异性研究
【6h】

安徽野生猕猴实验动物化及其种质特异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引言

1 研究背景

1.1 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

1.2 野生动物实验动物化的研究现状

1.3 猕猴的地理分布及一般生物学特征

1.4 猕猴作为实验动物的研究概述

1.5 安徽猕猴的种质资源优势及研究现状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3 研究特色与创新

第2章 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 研究对象

2 研究内容

2.1 安徽猕猴的生物学特征

2.2 普通级实验猕猴封闭群的建立

3 技术路线

3.1 取样方法

3.2 实验猕猴封闭群建立的技术策略

3.3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第3章 普通级实验猕猴封闭群的建立

1 安徽猕猴所处的自然环境

2 普通级的种群建立

2.1 普通级实验猕猴病原菌的检测

2.2 B病毒检测

2.3 寄生虫检测

2.4 环境参数检测

2.5 饲料营养成分检测

3 封闭群的建立

4 讨论

第4章 安徽笼养猕猴的行为学特征

1 研究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野生猕猴的行为学特征

2.2 子一代猕猴的行为特征

2.3 野生猴群和子一代猴群行为比较

3 讨论

第5章 安徽猕猴的形态学特征

1 研究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野生猕猴的形态特征

2.2 子一代猕猴的形态特征

2.3 野生猕猴与子一代猕猴形态指标比较

3 讨论

第6章 安徽猕猴的生理学特征

1 研究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野生猕猴与子一代猕猴的常规生理指标

2.2 野生猕猴与子一代猕猴的血液生化指标

3 讨论

第7章 安徽猕猴的遗传学特征

1 微卫星位点的筛选方法

1.1 DNA提取与检测

1.2 微卫星位点的选择

1.3 微卫星位点的初步筛选

1.4 微卫星引物荧光标记、基因分型

1.5 数据处理

2 微卫星位点的筛选结果

3 遗传多样性分析

3.1 野生群的遗传结构

3.2 普通级种群的遗传结构

3.3 野生群与子一代普通级种群遗传多样性比较

4 遗传监测与管理

5 讨论

第8章 结论

1 安徽猕猴的生物学特征

2 普通级封闭群的建立

3 存在的问题

4 本研究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学术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安徽猕猴作为一种新的猕猴亚种种质资源,尚未被大规模开发利用。本研究通过对野生和笼养猕猴的生物学特征进行调查,明确其种质特异性,为新的实验动物模型开发奠定基础。通过建立一普通级实验猕猴封闭群,探讨野生猕猴实验动物化的标准路线和技术方法。本文对笼养状态下野生猕猴和子一代猕猴的行为特征、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遗传特征分别做了调查,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采用扫描取样法,对猕猴的交配行为、攻击行为和友好行为观察结果表明,在交配期和非交配期,野生猕猴交配行为均大于子一代猕猴,差异性极显著(P<0.01);在交配期和非交配期,野生猕猴攻击行为均大于子一代猕猴,差异性显著(P<0.05);在交配期和非交配期,野生猕猴的友好行为与子一代猕猴无显著性差异(P>0.05)。野生猕猴的交配行为、攻击行为均大于子一代猕猴,主要由于子一代猕猴大多属于亚成年个体,尚未达到性成熟,加之性情较温驯所致。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笼舍内野生猕猴雌雄比为6∶1、子一代猕猴雌雄比为1∶1时,猕猴的攻击行为发生频次较低,友好行为发生频次较高,可见,成年猴1雄多雌、未成年猴1∶1的性别配比较为合理。
   利用SPSSforWindows17.0对猕猴的形态特征进行抽样测量与统计结果显示,成年雄性形态学指标高于成年雌性,亚成年雄性形态学指标高于亚成年雌性。成年雄性、成年雌性和亚成年雌性的体重变量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P<0.05),而躯干长变量具有显著的年龄差异(P<0.05),而野生猕猴和子一代猕猴形态指标之间差异性不显著(P>0.05),说明笼养状态下的环境条件和饲养管理未对猕猴的生长发育造成显著影响。
   非麻醉状态下测得的猕猴常规生理指标和血液生化指标表明,常规指标雌雄间差异不显著(P>0.05),与相同条件下所测得的其它亚种猕猴生理指标相比,均处于正常范围之内。血液生化指标碱性磷酸酶(ALP)、甘油三脂(TG)和谷氨酰基转移酶(GGT)野生猕猴雌雄间差异显著(P<0.05),其余指标无显著性差异。子一代猕猴碱性磷酸酶(ALP)、白蛋白(ALB)、血清Ca、甘油三脂(TG)、谷氨酰基转移酶(GGT)雌雄间差异显著(P<0.05),且雌性所得数值均比雄性低,其余指标雌雄间无显著性差异。将感染BV阳性的猕猴与感染BV为阴性的猕猴所测得的生化指标值相比较,除谷草转氨酶(AST)、尿素氮(BUN)、血清总胆固醇(CHOL)外,其余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这可能与采样时猕猴所处的状态以及自身免疫和生理状况有关。
   利用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筛选出14对适合对安徽猕猴进行遗传学研究的位点。通过野生猕猴和子一代猕猴两个群体的遗传结构分析显示,安徽野生猕猴平均等位基因数为10.7,平均杂合度为0.7987,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为0.7713;子一代猕猴平均等位基因数为11.1,平均杂合度为0.7639,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为0.730。子一代种群与野生群相比,平均杂合度和多态性信息含量有所降低,经差异性检验(P>0.05),因此,遗传多样性并未显著降低,说明经人工驯养的遗传管理措施是合理的。为防止近亲交配,筛选出适合于安徽猕猴亲子鉴定和种群谱系构建的6对微卫星引物,利用这6对引物组成的鉴定体系对已知父母本的猕猴个体进行父权鉴定,鉴定正确率达到95%以上。
   在封闭群建立过程中,本研究分别对野生猕猴和子一代猕猴所感染的B病毒、寄生虫和病原菌进行检测发现,寄生虫和病原菌均达到普通级标准。因此,要建立普通级种群,B病毒是要排除的必要且唯一的项目。通过对环境参数和饲料营养成分检测发现,本中心猕猴的生活环境和营养状况基本达到普通级标准。为明确实验猕猴的遗传背景需构建准确的谱系档案,本文筛选出6对适合进行遗传监测和亲子鉴定的微卫星引物,通过对35只猕猴父权鉴定,摸索出一条适合本中心猕猴亲子鉴定的技术路线,采用此方法可以对更多个体进行亲权鉴定。
   总之,本研究摸索出了一条野生猕猴实验动物化的基本路线和技术方法。通过对安徽猕猴的生物学特征进行调查,对其行为特征、形态指标、生理生化和遗传特性有了一定的了解,为此亚种猕猴种质特异性的进一步明确和新的实验动物模型开发奠定了基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