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信息时代隐私权民法保护研究
【6h】

信息时代隐私权民法保护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引言

一、信息时代隐私权民法保护的特征

(一)信息时代隐私权的特点

(二)隐私、隐私权的价值

(三)信息时代隐私权遭受侵害的主要表现

二、信息时代我国隐私权民法保护的现状及不足

(一)信息时代我国隐私权民法保护的现状

(二)信息时代我国隐私权民法保护的缺陷

三、国外隐私权民法保护基本模式比较

(一)美国行业自律模式

(二)欧盟法律规制模式

(三)美国模式与欧盟模式的比较分析

四、信息时代我国隐私权民法保护的完善

(一)妥善协调隐私权与言论自由之间的冲突

(二)立法明确侵害隐私权的侵权方式和侵权责任

(三)立法完善隐私权抗辩事由

(四)立法完善隐私侵权的法律救济

(五)规范网络隐私政策

(六)加强宣传教育公民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互联网的不断普及,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进入了爆炸式的便捷时代。可以毫不夸张的宣告,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时代让世界每一个角落的人们可以通过现代科技相互紧密联系,能够进行无障碍的信息交流。伴随着信息时代带给我们的极大便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科技的发展有着正反面,即科技可用于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公共事业,当然也有可能变成侵害人类社会权利的工具。信息时代让我们仿佛变成了透明人,各种个人隐私被侵害的事件被不断爆出,非法披露个人信息、侵害他人私生活的安宁,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在关注信息高速公路带来的高速度的同时,将个人隐私的保护逐渐提上议程,更多的关注这个信息高速公路上的“交通安全”。因此,在现代社会,隐私权的保护的必要性尤为凸显。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走向权利的时代,尊重和保障人权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由于隐私在各国的价值观念是不同的,它是受各国的文化传统、历史习惯等因素决定的。隐私的价值应该兼顾自由和尊严。我们要加强对隐私的保护,主要还是通过民法的途径来救济,使它成为一种民事权利,受到侵害以后通过民法进行保护。
  信息时代的隐私权不同于传统社会的隐私权。特别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隐私权意识的增强,隐私权的保护尤为重要。信息时代的隐私权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扩展和延伸的。从早期独处的权利到个人私生活再到个人信息、网络隐私空间等。伴随着隐私权概念的扩展,隐私权保护范围也随之扩大。隐私权的范围逐渐从私生活领域扩展到个人信息隐私、私人空间和自主决定权等更大范围。这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也是信息社会隐私权保护的必然要求。隐私权的性质也从人格权延伸到财产权。也就是说,隐私权除了具有精神利益外,还具有财产价值。信息时代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带给我们便捷的同时,也给我们隐私权保护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主要是侵权可能性大大增加。侵权手段高科技化、侵权后果更加严重化、侵权救济困难化。此外,针对信息时代隐私权的特殊性,还需重点研究网络个人信息隐私的保护。
  信息时代隐私权民法保护存在缺陷。首先分析隐私权民法保护的必要性。隐私权保护的必要性可以从隐私及隐私权的价值两方面分析。隐私的存在,对于维护人格尊严和个人自由有着重要的意义。个人可以自主决定个人事务,不受他人操纵与支配。隐私权的存在还可以帮助现代人士对抗现实社会的压力,让我们有一份身心的安静区域,能够让人安静下来,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其次阐述信息社会隐私权民法保护的现状。我国关于隐私权保护的立法,主要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修改稿)第160条初次涉及隐私,以及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和2001年2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中都有关于隐私保护的规定。但均存在着不足之处。直到2009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以下简称侵权责任法)的出台,将隐私权纳入侵权法的保护范围,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对于完善隐私权的保护,仍有改进之处。最后,着重分析信息时代隐私权民法保护的不足。
  信息时代隐私权民法保护的完善。隐私权发源于美国,在美国发展得比较充分。分析美国的隐私权制度,从而为我国隐私权立法提供借鉴。其次,还分析了英国、法国和德国的隐私权制度。通过分析主要法制国家的隐私权保护制度,结合我国具体国情,研究信息时代隐私权民法保护,给予我国立法和实践一些建议。在分析立法建议之前,需要解决隐私权与其他利益的一些冲突,协调并更好的保护隐私权。主要是隐私权与知情权、知情权与公序良俗。如何平衡两者权利,从而促进二者之间共同发展,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关于完善我国隐私权保护制度,首要承认隐私权的财产性质,清晰界定隐私权的概念和内容。同时将隐私权与名誉权区别开来,成为一项独立的权利。立法还需完善隐私权的抗辩事由、法律救济、侵权形式与责任具体化等等,均需司法解释予以肯定和完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