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新时期女性文学中“恋父情结”研究
【6h】

新时期女性文学中“恋父情结”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引论

第一章 新时期女性文学中“恋父情结”的表现模式

第一节 崇拜性“恋父”情结

一、恋父憎母情节

二、恋父移情情结

第二节 悖论式的“审父/弑父”情结模式

一、审父的寻父之旅

二、“弑父”的寻父之旅

第二章 新时期女性文学“恋父情结”的原因透析

第一节 “恋父情结’’的渊源

第二节 父权统治下开出的别样花朵

一、父权制根深蒂固

二、别样花朵的绽放

第三节 童年经验和图景印象

第三章 被遮蔽的真面目——“恋父情结”现实意义探求

第一节 揭开被屏蔽的女性心灵成长

第二节 “恋父”背后多重人性关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弗洛伊德紧接着“恋母情结”后提出了“恋父情结”的概念,但长久以来却被“恋母情结”遮蔽。古今中外对文学的“恋母情结”研究阐释甚多,但是对“恋父情结”关注较少。
  在浩瀚漫长的文学发展历程中不乏“恋父情结”作品。外国文学中有索福克勒斯《厄勒克特拉》、简·奥斯丁《爱玛》和《傲慢与偏见》等。在中国文学中最突出表现在女性文学的两次创作高潮中:第一次女性文学创作高潮是在“五四时期”,女性作家恋父情结突出的作品有苏青的《朦胧月》,到四十年代有张爱玲的《心经》、《茉莉香片》;随着新时期文学的发展,女性文学创作高涨迎来了第二次的创作高潮,女性作家涉及“恋父情结”书写的作品越来越多,本土作家陈染、张洁、林白、迟子建,更有严歌苓、虹影等华裔当红女性作家都涉及了“恋父情结”的书写领域。新时期女性文学中的“恋父情结”也因此吸引了大量研究者的目光,但目前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从文学本质出发,对新时期女性作家“恋父情结”做系统地研究是具有创新意义的。
  立足于新时期女性文学中“恋父情结”的书写,论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女性作家作品,系统地阐释“恋父情结”的两种表现模式,即崇拜性的“恋父情结”和悖论式的“审父/弑父”情结。具体分析不同作家关注的“恋父情结”内容和观念的异同。第二部分探讨女性“恋父情结”产生的原因,首先分析“恋父情结”的渊源,再阐释“恋父情结”的产生是传统社会父权压制下开出的别样花朵;最后结合作家童年的生活经历与童年的图景印象,分析其对作家“恋父情结”书写产生的影响。最后一个部分,探寻女性“恋父情结”书写的现实意义。从女性成长角度探寻“恋父情结”遮蔽的女性心灵成长,最后从超越女权主义的范畴探寻“恋父情结”更多的人性观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