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紫云英--稻草共同还田的协同效应及机制
【6h】

紫云英--稻草共同还田的协同效应及机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目 录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水稻秸秆、绿肥应用下的养分效应

1.1.1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1.1.2种植绿肥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1.2有机物料还田后碳的去向

1.2.1有机物料还田后碳的转化特征

1.2.2有机物料还田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

1.3驱动有机物料腐解的主要因素

1.3.1有机物料自身特性在其腐解过程中的作用

1.3.2土壤胞外酶活性在有机物料腐解过程中的作用

1.3.3土壤微生物群落在有机物料腐解过程中的作用

1.3.4其他外部环境在有机物料腐解过程中的作用

1.4研究契机与总体思路

1.4.1研究契机

1.4.2总体思路

第二章 紫云英-稻草共同还田的产量与肥力效应

2.1引言

2.2材料与方法

2.2.1试验点概况

2.2.2试验设计

2.2.3样品采集与分析

2.2.4数据处理

2.3结果与分析

2.3.1水稻产量和土壤养分

2.3.2土壤磷脂脂肪酸分布

2.3.3土壤酶活性

2.3.4偏最小二乘路径分析

2.4讨论

2.5本章小结

第三章 等量紫云英、稻草还田对甲烷排放的影响

3.1引言

3.2材料与方法

3.2.1供试材料

3.2.2试验设计

3.2.3样品采集与分析

3.2.4土壤DNA提取、荧光实时定量PCR(qPCR)及高通量测序

3.2.5生物信息学分析

3.2.6数据处理

3.3结果与分析

3.3.1土壤性状与甲烷排放

3.3.2产甲烷古菌和甲烷氧化细菌丰度

3.3.3产甲烷古菌和甲烷氧化细菌的ɑ多样性分析

3.3.4产甲烷古菌和甲烷氧化细菌的群落组成

3.3.5土壤理化性状、微生物群落及甲烷排放之间的路径分析

3.4讨论

3.5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用量紫云英、稻草还田对甲烷排放的影响

4.1引言

4.2材料与方法

4.2.1供试材料

4.2.2试验设计

4.2.3样品采集与分析

4.2.4土壤DNA提取、荧光实时定量PCR(qPCR)及高通量测序

4.2.5生物信息学分析

4.2.6数据处理

4.3结果与分析

4.3.1水稻产量与土壤肥力

4.3.2甲烷排放量、产甲烷与甲烷氧化潜势

4.3.3产甲烷古菌与甲烷氧化细菌丰度

4.3.4产甲烷古菌与甲烷氧化细菌群落结构

4.3.5土壤理化性状、微生物群落、甲烷排放通量之间的路径分析

4.4讨论

4.4.1合理利用紫云英、稻草提高水稻产量减缓甲烷排放

4.4.2紫云英和/或稻草还田对土壤产甲烷古菌、甲烷氧化细菌群落的影响

4.4.3甲烷排放与产甲烷古菌、甲烷氧化细菌群落之间的关系

4.5本章小结

第五章 紫云英-稻草共同还田下的腐解规律与机理研究

5.1引言

5.2材料与方法

5.2.1供试材料

5.2.2试验设计

5.2.3样品采集与分析

5.2.4数据处理

5.3结果与分析

5.3.1秸秆腐解速率与养分释放特征

5.3.2秸秆腐解过程中养分动态变化特征

5.3.3秸秆腐解过程中胞外酶活性消长规律

5.3.4秸秆腐解过程中微生物变化特性

5.3.5秸秆腐解过成中秸秆残体的生化性状对秸秆腐解速率的影响

5.4讨论

5.4.1紫云英-稻草共同还田下的腐解和养分释放规律

5.4.2紫云英-稻草共同还田的互腐机制

5.5本章小结

第六章 紫云英-稻草共同还田下的腐解驱动机制—细菌

6.1引言

6.2材料与方法

6.2.1供试材料

6.2.2试验设计

6.2.3样品采集与分析

6.2.4秸秆残体DNA提取及高通量测序

6.2.5生物信息学分析

6.2.6数据处理

6.3结果与分析

6.3.1腐解期间秸秆残体中的细菌α多样性分析

6.3.2腐解期间秸秆残体中的细菌群落组成变化

6.3.3腐解期间秸秆残体中的细菌共发生网络分析

6.3.4秸秆残体性状、细菌群落、酶活性与腐解速率之间的关系

6.4讨论

6.4.1不同处理下秸秆残体中的细菌群落组成

6.4.2不同处理下秸秆残体中细菌的共发生模式

6.4.3细菌群落与秸秆腐解速率的关系

6.5本章小结

第七章 紫云英-稻草共同还田下的腐解驱动机制—真菌

7.1引言

7.2材料与方法

7.2.1供试材料

7.2.2试验设计

7.2.3样品采集与分析

7.2.4秸秆残体DNA提取及高通量测序

7.2.5生物信息学分析

7.2.6数据处理

7.3结果与分析

7.3.1腐解期间秸秆残体中的真菌α多样性分析

7.3.2腐解期间秸秆残体中的真菌群落结构分析

7.3.3秸秆残体理化性状、真菌群落、酶活性与秸秆腐解速率之间的关系

7.4讨论

7.4.1腐解期间秸秆残体中真菌群落动态变化

7.4.2不同处理下秸秆残体中的真菌群落结构差异

7.4.3真菌群落结构与秸秆腐解速率的关系

7.5本章小结

第八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8.1全文结论

8.2创新点

8.3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致 谢

作者简历

展开▼

著录项

  • 作者

    周国朋;

  • 作者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

  • 授予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
  • 学科 植物营养学
  • 授予学位 博士
  • 导师姓名 曹卫东;
  • 年度 2020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