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失“乐园”与复“乐园”纳博科夫作品中飞散身份构建
【6h】

失“乐园”与复“乐园”纳博科夫作品中飞散身份构建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Contents

Chapter One:Introduction

1.1 Nabokov:Butterfly of Diaspora

1.2 Literature Review

1.3 Methodology of the Thesis

1.4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Chapter Two Theoretical Basis

2.1 Diaspora Theory

2.2 ‘‘the Uncanny’’

2.3 Nostalgia

Chapter Three “Paradise’’ Lost—-the Identity Crisis of Nabokov under “the Uncanny”

3.1 Cultural Disorientation

3.1.1 Cultural Alienation

3.1.2 Recurrence of Cultural Disorientation

3.2 Estrangement from Home

3.2.1 Loss of Home

3.2.2 Recurrence of Home Estrangement

3.3 Love Alienation

3.3.1 Losses of First Love and Romantic Love

3.3.2 Recurrence of Love Alienation

Chapter Four ‘‘Paradise’’ Regained—Construction of Nabokov’s Identity under Nostalgia

4.1 Compensative Mechanism of Nostalgia

4.1.1 Idealized Culture

4.1.2 Utopian Home and Childhood

4.1.3 Idealized First Love

4.2 Final Destination of Diaspora—Construction of Identity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Works Cited

展开▼

摘要

纳博科夫,20世纪公认的杰出小说家和文体学家,代表作《洛丽塔》,自1955年问世起,评价毁誉参半。近年来,纳博科夫研究逐渐升温,但大多数研究仍集中在少数作品的后现代主义和跨文化领域等方面,而未能将飞散理论充分运用于其作品分析中,因此,本文从飞散视角对纳博科夫飞散身份构建进行深度解读。
  作为一个飞散者,流亡他乡的纳博科夫,失去了与祖国的联系且无法融入到新的环境中后,遭遇了严重的身份认同的危机,这种身份认同危机主要表现为纳博科夫生平及作品中的文化失根,童年家园的丧失和初恋的逝去这三个方面。纳博科夫飞散身份危机的内涵表现为一种“非家幻觉”,对“失家”的恐惧,也是对失去安全感和归属感的恐惧,通过怀旧的补偿作用,纳博科夫虚构了一个“记忆中的阿卡迪亚”,一个拥有理想化的文化、家园和童年和初恋的精神世界,从而释放了因“非家幻觉”所引起的压抑,重新找回对家的渴望及“在家”的感觉。在这个虚拟世界中,家园已不再是时间和空间的载体,而是纳博科夫精神的栖息地。在这个理想化的世界中,那些从故乡俄国带来的种子:传统文化,家园和童年和初恋,已从流亡现实的寒冬中苏醒,在新的文化土壤中发芽直到长成一棵参天大树。这里也是德勒兹心中人类文明和文化诞生的地方。纳博科夫以这种方式成功消解了由身份认同危机带来的“非家幻觉”,并进行身份重建,完成归家之旅,“落叶归根”。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