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西悲剧的差异性探析
【6h】

中西悲剧的差异性探析

代理获取

摘要

悲剧艺术作为人类精神领域的黑色花冠,具有永恒的审美和艺术价值。人类也从未间断过对悲剧作品的深度思考及悲剧主题的终极追问。 本文首先对西方文论中悲剧理论的发展历程,进行纵向的梳理;然后联系中西方悲剧艺术的具体文本,横向对比中西方悲剧的差异性;最后,对造成这种差异性的原因进行探析。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选取了中西悲剧中的经典文本,例如,中国悲剧作品以“中国十大悲剧”为主,西方悲剧以古希腊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的经典代表作及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为主。 本文第一章,重点对西方的悲剧艺术的来源及其理论作出梳理,悲剧最早来源于西方的古希腊,经过几代哲学家的不懈探索,其理论内涵也随之不断发展与丰富。亚里士多德首创悲剧的完整定义,为悲剧艺术的后来研究者开创了理论先河;黑格尔在亚里士多德的基础上对悲剧的理论进行了创新,将辩证法与悲剧理论相结合,将哲学应用到悲剧理论研究中;叔本华与尼采作为“唯意志论”的“悲观主义者”与“乐观主义者”的不同代表,为悲剧理论又增添了新的色彩;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之前悲剧理论研究的局限及缺陷作了分析和总结,运用最为科学的哲学方法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使悲剧理论发展有了“质”的飞跃。至此,西方悲剧理论经过不断发展、充实,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本文第二章,论述中国悲剧和西方悲剧的共同性,如中国和西方悲剧的起源都与民间的活动有关、其悲剧精神都是对现存的困境的抗争等,但“同中又有异”,本文从悲剧人物、悲剧冲突、悲剧结局三个方面重点分析、比较中国悲剧与西方悲剧的差异性。从悲剧人物角度,西悲剧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中国为“平民化”倾向,而西方则为“贵族化”倾向;从悲剧冲突角度,中西悲剧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中国多为“外部冲突”;而西方则多为“内部冲突”;从悲剧结局的角度,中西悲剧的差异性主要表现为:中国悲剧的结局往往在大悲的高潮之后会添加圆满的修饰,呈现“团圆之趣”;而西方悲剧则往往会一悲到底,呈现“悲壮之美”。 本文第三章,对中西方悲剧差异性的原因做了分析。古代中国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古代传统的“农耕文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较为稳定而又有规律的生活方式——让中国人形成了含蓄温顺、只想守住自己一亩三分田的墨守成规的性格特点,而这些辛苦劳作、饱受生活磨难困苦的下层小人物成为中国悲剧着力刻画的人物;古代的西方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其“海洋文明”,在恶劣的环境中为获得生存资料要时刻保持着战斗力,变化莫测的海洋使得西方人更具有冒险性和挑战性的性格特点,这些英勇无畏、勇于挑战和抗争的人物成为西方人所着力歌颂和赞美的人物,所以西方的悲剧人物往往呈现“英雄化”和“贵族化”特征。从伦理文化方面,古代中国重视家庭、国家集体的价值,关注人伦、血缘亲情,构筑了一系列符合社会价值取向的伦理规则;古代西方则强调人的个体性,关注自我命运和自我价值,从而引发一系列对“人”的哲学思考。在美学文化上,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受儒家“中庸”哲学的影响表现为“中和之美”,所以悲剧的结尾会有“欢乐的小尾巴”的“团圆之趣”,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悲剧的力度和感受;古代西方哲学则更多思考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对抗性和冲突性,直至最后的死亡与毁灭,在人的本质力量与强大对象之间的冲突之中,悲剧“一悲到底”,展现了英雄人物不仅超越了客体,同时超越了自我,体现出了人类的尊严和价值,从而散发着“崇高之美”。 当然,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做的比较,并不是要判定中西悲剧孰高孰低、孰好孰坏,而是辨析彼此之特色。例如中国悲剧的“团圆之趣”会使有些作品削弱悲剧性,但不是全部;而悲喜融合恰恰构成了中国古典悲剧的民族特色,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一部分。

著录项

  • 作者

    王珉;

  • 作者单位

    安徽大学;

  • 授予单位 安徽大学;
  • 学科 中国语言文学;文艺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赵凯;
  • 年度 2019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I10;
  • 关键词

    中西悲剧;

  • 入库时间 2022-08-17 10:17:07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