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1936--1937年河南旱灾及其救治
【6h】

1936--1937年河南旱灾及其救治

代理获取

摘要

河南古称中州,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古往今来一直皆为粮食大省。加之该区域开发历史悠久且力度与尺度均超过同时期的其他地域,所以自宋朝开始,本区域的生态系统就逐步失衡,蓝自此一发不可收拾,越往后期越恶化。尤其到了晚清时期,河南几乎每年都要遭受或大或小的旱灾、涝灾、冰雹、地震、蝗灾、风灾、火灾、霜冻等灾害的光顾。而步入民国时期,这种灾害频临的局面非但没有稍稍减缓,反而有过之而无不及。与此同时,河南人民还需应对军阀混战、盗匪猖獗、吏治腐败、社会动荡等带来的冲击与影响。而此时的民国政府对于防灾与赈灾往往是心有力而力不足,这样就进一步助长了灾害的严重性。所以基于以上因素,就选取1936-1937年河南旱灾为典型案例,並重点透析此次旱灾的概况、成因、影响、应对等方面,希冀以史明鉴,以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此次河南旱灾的概貌,同时也总结了此次旱灾的时空特征即旱涝循环的周期性规律与四季连早,形成重灾、次重灾、较轻灾三大类。再者又论述了旱灾诱发的诸多次生灾害如虫灾的疯狂肆虐、疫病的大流行。除此之外,也概括出灾害的交叉性突出即水灾、震灾、火灾、风灾、冰雹一同迸发。 第二部分主要阐释了引发此次旱灾因子即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对于前者主要从气温、降水与典型的地形地貌如豫东平原、豫西山地丘陵、豫南盆地给予剖析。而对于后者则从林业工作的废弛与水利设施的滞后两个方面予以概述。 第三部分主要梳理了此次河南旱灾的影响即经济衰退、社会动荡。关于经济衰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即农业的减产和家畜的减少、农产品价格的飙升、商业凋敝与副业生产锐减。而社会动荡着重体现在如下几点即人口大量死亡、农民负担过重、灾民流徙严重、饥民抢粮风潮、社会道德崩塌。 第四部分主要探讨了此次河南旱灾的应对即政府的角度与民间的角度。民国政府的应对其表现在救灾与防灾两个角度。从政府救灾的角度大体上涉及急赈、调粟、农贷、以工代赈、蠲免、除害与禳灾。而关于政府的防灾方面重点集中于仓储、水利、林业等角度。此外民间的救灾主要囊括了两个层次,即国内层次与国际层次。对于国内层次主要表现在华洋义赈会、中华慈幼协会、红卍会、上海慈善团体联合会等慈善机构的救助作用,以及国内的政界、经济界、军界、宗教界、文化界、普通民众等的襄助。而国际层次则突出展现在海外华人华侨的资助以及国际社会的援助。

著录项

  • 作者

    石晏州;

  • 作者单位

    安徽大学;

  • 授予单位 安徽大学;
  • 学科 中国史;中国近现代史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张崇旺;
  • 年度 2019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河南; 旱灾;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