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测和度量研究
【6h】

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测和度量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1.2选题意义

1.2.1理论意义

1.2.2现实意义

1.3概念界定

1.4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

1.4.1研究思路

1.4.2研究方法

1.4.3结构安排

1.5创新与不足

1.5.1创新之处

1.5.2不足之处

第2章文献综述

2.1本章引言

2.2基于金融压力指数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研究

2.3使用模型化的手段进行分析

2.4基于货币政策视角的研究

2.5本章小结

第3章货币结构变化与系统性金融风险

3.1本章引言

3.2中国基础货币的投放渠道及变化分析

3.2.1基础货币的投放渠道分析

3.2.2以购汇投放基础货币的风险分析

3.2.3新货币政策框架下的金融风险分析

3.3中国M2的形成渠道及变化趋势分析

3.3.1M2的形成及来源分析

3.3.2中国的M2形成分析

3.3.3中国M2的结构性变化分析

3.3.4M2结构性变化的风险分析

3.3.5经验总结及概括

3.4货币结构风险指数的设定

3.4.1研究设计

3.4.2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量化分析

3.5系统性金融风险概率测算

3.5.1实证研究方法介绍

3.5.2变量的选择及数据处理

3.5.3估计模型的建立

3.5.4实证结果及分析

3.6影子银行与银行影子的业务运作及风险分析

3.6.1传统影子银行业务分析

3.6.2银行影子业务分析

3.6.3传统影子银行和银行影子的区别

3.7本章结论

第4章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的识别

4.1本章引言

4.2金融压力指数的构建与识别

4.2.1关于赋权方法

4.2.2金融压力指数变量选取

4.2.3数据的处理

4.2.4进行递归运算

4.2.5金融压力指数的识别

4.3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衡量与识别

4.4宏观经济压力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

4.5本章结论

第5章金融市场的风险溢出效应

5.1本章引言

5.2变量选择及数据处理

5.2.1关于赋权方法

5.2.2变量的选取

5.2.3数据的处理

5.3模型的选择

5.3.1EGARCH模型

5.3.2VaR模型与CoVaR模型

5.3实证结果及分析

5.3.1VaR的结果及分析

5.3.2 CoVaR的结果及分析

5.4本章结论

第6章货币政策与系统性金融风险

6.1本章引言

6.2理论机制分析

6.3动态面板模型的设定及数据说明

6.3.1实证模型的构建

6.3.2数据说明及描述

6.4实证结果及分析

6.4.1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杠杆水平的影响检验

6.4.2货币政策、商业银行杠杆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检验

6.5货币政策、商业银行杠杆及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动态检验

6.5.1模型设定

6.5.2变量选取及说明

6.6变量的动态实证分析

6.6.1单位根检验

6.6.2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的估计结果

6.6.3面板格兰杰因果检验

6.6.4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6.7本章结论

第7章结论及建议

7.1主要结论

7.2政策建议

7.3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与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从现阶段中国的实际情况看,不同类别的金融风险出现了多重交叉,并且已经逐步显现。作为经济体系的核心,金融稳定不仅关乎市场本身的正常运转,其对整体经济稳定也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中国金融市场的相关数据为研究样本,从货币结构、金融市场以及商业银行经营三个维度出发,使用了多种量化和实证分析手段对系统性金融风险进行研究。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  货币结构的角度:第一,中国长时期内的基础货币投放过度依赖于外汇资产。一旦外部环境出现变化,则基础货币的非常规调整会直接冲击金融市场的稳定。在经济形势不断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中国央行通过主动性工具的使用不断来为市场提供流动性,以增强其在市场中的地位。但仍然出现了市场利率震荡、量价矛盾突出等问题。第二,近些年来,货币供应量(M2)的结构已经出现了显著变化。贸易顺差的减少以及贷款和其他类科目占比的上升使得中国的货币结构出现了恶化,M2的整体稳定性在逐步下降。第三,从MRSI以及MSRI*t指数的变化情况看,近段时间以来,两类指数从趋势上看处于上升通道中。这说明在未来阶段,中国面临有显著的金融风险压力。  金融市场角度:第一,金融子市场的风险变化程度在某些时段存在有一定的趋同性。第二,宏观经济压力指数对系统性金融风险存在有较为显著的解释能力。同时,金融风险对经济风险也存在有较好的预测能力。第三,中国股票市场在给定置信水平条件下的损失程度最高,其次是外汇市场及银行市场。另外,在给定三个市场最大损失的情况下,整体市场的损失程度存在一定的收敛。最后,三个市场对于系统性风险的溢出程度存在一定的趋同特征。但对整体市场损失程度贡献最大的依然是股票市场,其次是外汇市场以及银行市场。  商业银行经营的角度:第一,当货币当局采取宽松政策时,商业银行杠杆会出现同步上升。第二,商业银行杠杆对系统性金融风险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第三,商业银行杠杆事实上充当了货币政策的中间变量,其在商业银行风险转移及扩张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第四,滞后一期的杠杆对系统性金融风险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利率的滞后一期值对杠杆水平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第五,根据脉冲响应函数的结果,在长期内,三个变量呈现出了动态的影响。也就是说,货币政策调整会影响到商业银行的杠杆水平,而宽松货币政策以及商业银行杠杆水平的扩张都会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水平的上升。  本文认为,防控各类风险点,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需要多层面的监管措施。在未来,需要进一步巩固和完善货币政策框架,不断强化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的调控模式,强化对二者的协调配合使用。此外,监管机构对于已有的监管框架以及监督边界应进行合理界定,以落实监管的责任和权属。同时也要注重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和配合。最后,政府需要采取措施带动企业的投资热情,例如推行更大面积的减税政策、采取措施降低物流成本、大力推进国有企业及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适当提升货币的流通速度,从而有效的节省货币量,这在控制银行杠杆增速继而降低其风险承担水平的基础上可以显著降低私人部门的债务压力,在保证中国经济金融稳定的同时有序完成去杠杆的经济目标。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