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克里斯托和珍妮·克劳德的装置艺术——艺术创作中的社会参与
【6h】

克里斯托和珍妮·克劳德的装置艺术——艺术创作中的社会参与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引言

第一章 从“包裹”和“捆扎”到空间装置的创作进程

第一节 一对追寻自由创作的艺术伉俪

第二节 “隐减”与“揭示”:“包裹”和“捆扎”的语境

第三节 与自然对话:地景中的装置艺术

第二章 大地“飞篱”:地景中装置艺术的超越

第一节 短暂与永恒:艺术作品展示时空的突破

第二节 “飞篱”创作过程中的社会互动和参与

第三节 “飞篱”创作所遇到的复杂性

第三章 纽约之“门”:再景观化装置艺术的魅力与体验

第一节 筹资模式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第二节 “门”:人造景观的再度延伸

第三节 穿越多重“门”:行走和观赏中的艺术体验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自20世纪70年代至今,克里斯托和珍妮·克劳德联合创作了一系列充满视觉美感和震撼效果的地景艺术装置,在当代艺术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本论文分为三个章节,对克里斯托夫妇的艺术思想、语言、行为以及社会效应诸方面进行解析。在第一章中,笔者聚焦于艺术家早期“包裹”和“捆扎”的艺术行为。在“包裹”的覆盖和隐藏之下,克里斯托赋予日常生活物件以新的相似质感,而对熟悉之物的陌生化处理,意在打捞出浸没消失在消费世界中物品的使用价值。当他们转向创作地景中的大型装置时,“包裹”和“捆扎”的不仅是对象自身,并且包含了造就它们的多重的社会影响因素。在第二章中,围绕大地“飞篱”,笔者分析了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艺术家如何处理“飞篱”所遇到的复杂的社会议题,通过处理这些“障碍”,他们同政府开展的协作及组织了当地民众的社会参与。此外,在作品展示的时空上,克里斯托和珍妮·克劳德以暂时性的展示挑战了博物馆的展览形式。第三章以在纽约中央公园的装置“门”为案例,对他们自筹创作资金的模式进行了梳理;同时,解析了媒体在构造这个景观中的作用,以及在人造景观中再景观化的作品带给人们哪些艺术体验。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