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从“亲亲相隐”看南宋士大夫的法律思想
【6h】

从“亲亲相隐”看南宋士大夫的法律思想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表清单

图清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

第二章 “亲亲相隐”法律条文的变化

第一节 “亲亲相隐”容隐范围的变化

第二节 “亲亲相隐”治罪的变化

第三章 “亲亲相隐”在南宋时期的司法实践——以《名公书判清明集》为例

第一节 亲属相告案件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侵夺财物类亲属相告案件分析

第三节 人伦类亲属相告案件分析

第四章 “亲亲相隐”所反映的南宋士大夫的法律理念

第一节 “义理”决狱

第二节 兼顾人情

第五章 “礼法合流”——“亲亲相隐”问题的实质

第一节 “礼法合流”在南宋时期的理论基础——“以法为公”

第二节 “礼法合流”在南宋时期的具体展开——“法情理”一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展开▼

摘要

“亲亲相隐”指的是亲属间彼此隐瞒罪行,而不受到法律惩罚的一种法律原则,同时也是一种伦理原则。中国古代的“亲亲相隐”首先是儒家的一种宗法观念,体现了儒家对宗法关系的维护。其次,“亲亲相隐”的法制化也意味着儒家伦理对古代中国的法律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宋代的士人政治与法制建设都极为发达,士人的儒家背景不可避免地影响了他们的法律理念,这种影响既体现在他们的思想观念上,同时也体现在法律条文与司法实践中。
  本文以“亲亲相隐”问题作为切入点,以宋代相关法律文书和士大夫文集作为主要的史料来源,希冀呈现南宋时期士大夫一般的法律理念和司法实践的全貌,试图还原错综复杂的史实,并从中一探中国传统法律与儒家道德伦理之间的微妙关系。
  本文从法律条文出发,分析历代“亲亲相隐”问题在具体法律条文上的异同。通过比较发现,历代除了在容隐范围上有所扩大,在治罪情况方面也有所变化。进而以《名公书判清明集》为中心探讨了南宋时期亲属相告案件的司法实践。发现士大夫在处理此类案件时根据案件的性质和亲属关系有着不同的态度。为了比较准确地反映支撑士大夫判案的法律理念,本文主要是以法为本位去分析的。由此概括了南宋士大夫法律思想的三个特点:“义理”决狱、变而通之、以法为公。最后将视野扩大至整个中国古代思想史的范畴,概观了儒家思想与传统法律在理论上的契合或相斥,以及两者在实际融合过程中的具体展开。
  总体来看,“亲亲相隐”的法制化是儒家伦理与法律制度的融合过程。而士大夫则在这个过程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士大夫的法律思想的逻辑推演成就了中国古代法制史的演变历程。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