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间苯三酚在无痛人工流产中应用的临床研究
【6h】

间苯三酚在无痛人工流产中应用的临床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目的:通过临床观察间苯三酚在无痛人工流产术中的应用,探讨其配伍丙泊酚及舒芬太尼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的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
   (1)选择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因计划外妊娠就诊于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计划生育门诊,要求行无痛人工流产术的妇女共416例。所有入选者要求符合以下条件①年龄18~35岁:②体重指数为18~25千克/平方米(kg/m2);③ASA分级Ⅰ~Ⅱ级;④妊娠周数6~10周;⑤无阴道分娩史且人工流产次数小于两次。
   (2)将入选妇女随机分为四组:A组为间苯三酚针组;B组为米索前列醇(Miso)组;C组为利多卡因组;D组为生理盐水组(即对照组)各104例。术前均常规禁饮、禁食8小时,术中给予多功能监护仪监测心电图(ECG)、无创血压(BP)、呼吸频率(RR)、脉搏氧饱和度(Sp02)。
   (3)给药方法:A组麻醉诱导前10min静脉注射间苯三酚40mg(4ml),然后依次静脉推注舒芬太尼5ug、丙泊酚2mg/kg;B组术前1~2小时舌下含米索前列醇片400μg,然后依次静注舒芬太尼、丙泊酚,量同前;C组静脉推注舒芬太尼5ug、丙泊酚2mg/kg后,宫颈3、9点距宫颈口外1cm位置分别肌注1%利多卡因2.5ml,注入前回抽无血,5分钟后开始手术;D组麻醉诱导前10分钟静脉推注生理盐水4ml,然后依次静注舒芬太尼、丙泊酚,量同前。
   (4)术中及术后观察指标:①宫颈松弛情况评分;②呼吸抑制评分;③循环抑制评分;④麻醉效果;⑤异丙酚诱导用量及总量;⑥苏醒时间;⑦术中及术后2小时出血量;⑧流产效果;⑨副反应及并发症。
   结果:
   (1)宫颈松弛程度评分比较四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宫颈松弛评分明显优于其余三组(P<0.05);C组宫颈松弛评分优于B、D两组(P<0.05);B组与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丙泊酚诱导用量及总剂量比较:①丙泊酚诱导用量:四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丙泊酚总剂量:四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丙泊酚总剂量明显少于其余三组(P<0.05);C组明显少于B组和D组(P<0.05);B组与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①呼吸抑制评分比较四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且A组呼吸抑制明显少于其余三组(P<0.05);C组呼吸抑制少于B组与D组(P<0.05);B组与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循环抑制评分比较四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与C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与D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的循环抑制都少于B、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①术中出血量比较四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组与C、D组比较,阴道出血明显减少(P<0.05);而A组与其余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术后2小时内阴道出血情况比较四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组术后出血明显少于A、C、D组(P<0.05);A、C、D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5)麻醉效果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其余三组(P<0.05);C组优于B、D两组(P<0.05);B、D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6)苏醒时间比较四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中A组苏醒时间明显短于其余三组(P<0.05);B、C、D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间苯三酚配伍丙泊酚及舒芬太尼应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对宫颈松弛作用明显优于米索前列醇或利多卡因,且对子宫收缩无明显影响,不增加术中及术后出血。
   2.间苯三酚配伍丙泊酚及舒芬太尼可明显改善麻醉效果,减少无痛人工流产术中麻醉药物所用总量,且不增加麻醉药物的副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