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后外侧微创入路上胸椎椎体切除CT影像测量研究
【6h】

后外侧微创入路上胸椎椎体切除CT影像测量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目的:上胸椎(T2-5)受胸廓保护,骨折少见,但胸椎结核或转移性肿瘤可致椎体塌陷,从前方挤压胸髓。若不及时手术减压,完全或不完全瘫痪不可避免。上胸椎前方紧邻纵膈大血管、迷走神经、交感神经,两侧被肋骨、胸膜及肺脏包裹,唯独后方无重要血管神经,仅覆盖皮肤、浅筋膜及肌肉组织,采用后外侧入路更加合理,斜向可暴露上胸椎椎体及椎管侧壁。微创技术的进步为内镜下后外侧入路上胸椎椎体切除提供了可能,该术式不经胸腔,即使合并肺功能受限的老年病人也可耐受手术,并可一期完成椎体重建、经皮内固定,创伤小、恢复时间短、可显著提高病人生活质量。本课题通过对成人上胸椎CT影像资料进行测量分析,研究后外侧微创入路上胸椎单节段椎体切除术中套管位置变化对椎体、椎管减压效果的影响,确定最佳的套管位置,为临床手术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收集100例成人上胸椎(T2-5)CT影像资料,男女各50例,年龄20-55岁,男性身高160-185cm,女性身高155-175cm。每个节段选择一个层面,该层面椎体、椎管、肋横突关节等骨性边界显示清晰,用2条平行线代表套管,模拟椎体切除手术。套管初始沿一侧肋横突关节外侧缘与同侧椎体皮质切线方向插入即位置1;术中套管向外侧移动3cm到达位置2;向外侧移动5cm到达位置3。收集每个节段不同位置椎体减压率、椎管减压率、最大操作距离、肋骨切除长度、胸膜挤压距离、套管距中线距离及套管内径,经统计学处理,比较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应用本院影像科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icture Archiving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PACS)集成测量软件,长度测量精确度0.01mm,角度测量精确度为0.01°。所有测量均在计算机上完成,每个指标测量两次,取平均值。 结果:同一节段,相同位置椎体椎管减压率,男女比较统计学均无明显差异,P值均大于0.05,遂将男女合并。合并后数据显示套管外移3或5cm,T2-5椎体、椎管减压率均明显增加,有统计学差异,P值均小于0.01。位置1椎体减压率约0.73-0.78、位置2椎体减压率约0.84-0.87、位置3椎体减压率约0.88-0.94;位置1椎管减压率约0.54-0.58、位置2椎管减压率约0.66-0.68、位置3椎管减压率约0.73-0.75。套管外移过程中,需切除的肋骨长度亦明显增加:位置2肋骨切除长度约41.52-51.93mm、位置3肋骨切除长度约50.42-62.90mm;手术最大操作距离亦增大:位置2最大操作距离约113.03-132.33mm、位置3最大操作距离约124.35-140.37mm;胸膜挤压距离亦增加:位置2胸膜挤压约0.53-3.12mm;位置3胸膜挤压约1.67-5.53mm。另外,位置2套管距中线距离约65.73-84.47mm;位置3套管距中线距离更远,约85.73-104.36mm。 结论:CT影像模拟手术测量研究表明:后外侧微创入路上胸椎(T2-5)单节段椎体切除,套管位置明显影响椎体、椎管减压效果;套管沿一侧肋横突关节外侧缘与同侧椎体皮质的切线方向置入,术中套管外移3cm最佳;椎体、椎管减压率均明显增加,手术操作方便,兼顾了手术创伤和胸膜、脊髓损伤风险。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