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内部控制有效性与真实盈余管理关系研究——基于公司治理的视角
【6h】

内部控制有效性与真实盈余管理关系研究——基于公司治理的视角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内部控制有效性与真实盈余管理关系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理论基础

第二节 内部控制的历史演进与信息披露

第三节 真实盈余管理的概念阐释

第三章 实证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假设

第二节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第三节 变量定义与模型构建

第四章 实证结果与分析

第一节 描述性统计

第二节 相关性分析

第三节 线性回归分析

第四节 稳健性回归

第五章 研究结论、建议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二节 研究创新、局限性与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本世纪初爆发了安然、世通等一系列财务舞弊案,这引发了全世界对内部控制相关问题的关注。2002年美国颁布了Sarbanes—Oxley法案(SOX法案),其中的302、404节条款强制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信息。近几年,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在借鉴了国外内部控制建设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也不断得以完善。2006年7月15日,财政部、国资委、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六部委联合发起成立了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六部委于2008年5月22日制定、颁发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10年4月26日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  根据内部控制的目标来看,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应能有效抑制盈余管理行为。尽管国内一些学者对内部控制有效性与盈余管理的关系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大多研究的是其与应计盈余管理间的关系。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与内部控制相关的法律和法规日益完善,监管也逐渐加强,企业管理者是否因此而更多地选择不易被监管的真实盈余管理?内部控制越有效,是越使管理者偏向真实盈余管理,还是越能减少管理者进行真实盈余管理的机会?这还是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而企业治理水平的不同是否会影响内部控制有效性与真实盈余管理的关系?目前,关于这点的研究也很少。  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的已有研究进行了文献梳理,然后阐述了在公司治理的视角下研究内部控制与真实盈余管理关系的理论基础,并对内部控制、真实盈余管理各自的基础理论进行了分析。接着,本文通过将公司治理水平分为高低两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与真实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分别未分组以前和分组后进行了实证检验,包括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多元线性回归以及稳健性回归。实证结果表明,设计科学并得到有效执行的内部控制能有效遏制真实盈余管理行为,高公司治理水平下的内部控制有效性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远不及低公司治理水平下内部控制有效性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最后,针对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本文从内部控制的评价标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内部控制的审计与监管以及公司治理等角度提出加强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减少上市公司真实盈余管理现象的建议。  本文的研究对于厘清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与真实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受到各种主观和客观因素所限,本文的研究只是三者关系研究的冰山一角,还需要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拓展和发掘。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