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论文中的声音对比研究
【6h】

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论文中的声音对比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Abstract

摘要

List of Abbreviations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Research

1.2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1.3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2.1 Academic Discourse Analysis

2.2 The Notion of Voice

2.2.1 Definitions of Voice

2.2.2 Different Concepts of Voice

2.2.3 Working Definition of Voice

2.3 Voice-related Studies

2.3.2 Voice-related Studies at Home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Authorial Voice

3.2 Reference Voice

3.3 Anticipated Voice

Chapter Four Methodology

4.1 Research Questions

4.2 Data Collection

4.3 Data Coding

4.4 Data Analysis

Chapter Five Results and Discussion

5.1.1 Overall Distributions of Voices in Sub-corpus S and Sub-corpus N

5.1.2 Distributions of Specific Voices in Sub-corpus S and Sub-corpus N

5.2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Distributions of Voices Between Sub-corpus S and Sub-corpus N

5.2.1 Similarities Between Sub-corpus S and Sub-corpus N

5.2.2 Differences Between Sub-corpus S and Sub-corpus N

5.3 Functions of Voices in Sub-corpus S and Sub-corpus N

5.3.1 Function of Authorial Voice

5.3.2 Function of Refcrence Voice

5.3.3 Function of Anticipated Voice

Chapter Six Conclusion

6.1 Major Findings

6.2 Implications of the Present Study

6.3 Limitations of the Present Study

6.4 Suggestions for Future Studies

References

Appendix

Acknowledgements

展开▼

摘要

近年来,学术语篇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对学术语篇的人际意义进行了多维度的探讨,例如模糊限制语、人称代词、引用、元话语、立场和介入。这些研究均旨在研究学术语篇中的人际意义,但是大多数研究只关注入际意义的某一方面。基于这一研究背景,本文试图从一个新的声音视角构建一个涵盖多种人际资源的整体框架,以对学术语篇中的声音进行分析。
  基于Hyland(2005)的“立场和介入框架”、Coffin(2009)的“引用的对话介入维度”和Martin&White(2005)的“介入框架”,本文构建了一个新的理论框架,即声音框架以对学术语篇中的人际资源进行分析。基于声音框架,本文进行了一项基于语料库的对比研究。为了全面反映学术语篇中的声音特征,本研究从社会科学领域和自然科学领域中分别选取96篇研究论文建成了一个包含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个子语料库、共计约133万字的语料库。通过对两个子语料库的声音分布进行分析,本文全面探讨了学术语篇中的声音特征。
  研究结果表明两个子语料库中的声音分布既有相似性又存在差异。最明显的相似性表现为二者虽存在学科差异,声音资源在两个学术领域都有广泛的运用。此外,两个子语料库的声音资源分布情况也存在相似性:(1)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作者和自然科学领域的学术作者均倾向于使用“作者声音”和“指代声音”;(2)在“作者声音”范畴下,“自我指称”的使用均多于“态度标记语”,并且在“自我指称”子范畴下,“人称指代”的使用均多于“非人称指代”;(3)在“指代声音”范畴下,“扩展性指代”的使用均多于“收缩性指代”,并且在其中两个子范畴下,“承认”的使用均多于“疏远”、“认同”的使用均多于“反对”;(4)在“预期声音”范畴下,“收缩性声音”的使用均多于“扩展性声音”。这些相似性表明学术语篇中的声音分布呈现一定的规律。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论文和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论文均充满人际意义。学术语篇作者倾向于使用“作者声音”表达观点,并且运用“收缩性指代”和“收缩性声音”维护自己的观点。同时,学术语篇作者也会运用“扩展性指代”和“扩展性声音”引入其他声音加入讨论以融入学术团体。尽管存在许多相似性,差异依然存在。最显著的区别在于社会科学子语料库中的声音资源远多于自然科学子语料库。此外,两个子语料库的声音资源分布也存在差异。在“声音”范畴下,社会科学子语料库中“作者声音”分布最广,而在自然科学子语料库中“指代声音”分布最广;至于子范畴的使用,社会科学子语料库中“人称指代”分布最广,而在自然科学子语料库中“承认”分布最广。这些差异表明与自然科学相比,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论文包含更多的人际意义,并且在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论文中作者立场体现的更为明显。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通过试图构建一个声音框架,本研究不仅给未来学术语篇人际意义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而且对学术写作的教学实践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