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西天山南北通道研究:18世纪中叶-19世纪
【6h】

西天山南北通道研究:18世纪中叶-19世纪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1 引 言

2 纳林草地道

3 伊犁通乌什道

4 冰岭道

结 语

附 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展开▼

摘要

清代新疆分为天山南北两路,清军平定新疆后,为了方便天山南北之间的联系及对南路的管辖,在西部天山区相继开辟了三条比较重要的南北通道。刘锦棠曾对此总结到:“伊犁通南捷径有四。一自那喇特卡伦经珠勒土斯、察罕通格两山以达喀喇沙尔;一由穆素尔达巴罕渡特克斯河踰冰岭以达阿克苏之札木台;一出伊克哈布哈克卡越贡古鲁克达巴罕以达乌什;一出鄂尔果珠勒卡伦踰善塔斯、巴尔珲两山,渡纳林河以达喀什噶尔。”如果自西向东排列,刘锦棠笔下的后三条捷径,正是文章所要讨论的“纳林草地道”、“伊犁乌什道”和“冰岭道”。文章通过大量文献的分析和研究,得出以下认识:
   “纳林草地道”从伊犁出发,沿特穆尔图淖尔往南,穿越布鲁特牧区,再过纳林河,进而抵达回疆重镇喀什噶尔。清军在乾隆二十三年(1758)曾试图利用该道,但未能实现。就文献记载来看,乾隆后期或嘉庆年间这条道路很可能废弃,至道光七年(1827)平定张格尔叛乱后,为了处理动乱后的回疆,才又重新引起清朝的关注,然重新启用仍以失败告终。道光十年最后一批约2500名的官兵通过这条通道抵达喀什噶尔,就是为了应对浩罕挟持玉素甫入寇喀什噶尔的紧张局面。此后伊犁前往喀什噶尔的换防官兵改走“冰岭道”和乌什道,在乌什道封禁备用后,彻底改走冰岭道。其废弃的原因在于道路本身的艰险与沿途补给的困难、冰岭道的通达、清朝国运的衰微与浩罕等势力的膨胀等诸多因素。“伊犁通乌什道”从伊犁的伊克哈布哈克卡伦出发,向南穿越伊塞克湖东部山区,继而翻越贡古鲁克山以达乌什。乾隆二十年,清军曾循此道追擒过达瓦齐。道光八年,在清朝对此路实行“封禁备用”的政策后,道光十年曾有喀什噶尔的换防官兵改走乌什道,然一年之后乌什道再次封禁。通过研究,可以确定该道路正是达瓦齐当初逃遁的路线。
   “冰岭道”是从伊犁向南翻越冰达坂前往阿克苏的捷径,约十四军台,一千二百余里,因“冰岭”而得名。清代文献视该道为“南北通衢”。清军最早在乾隆二十年循此道接应过被解送的达瓦齐,此后一直都在使用。至同治初年,新疆变乱,道路被毁。清军收复新疆后,光绪八年(1882)沙克都林札布通过此路前往南疆勘界,标志着这条道路的重新使用。新疆建省后,军台改为驿站,但冰岭以北的八个军台仍其旧为军台,南半段则改设驿站,并备有驿书、马夫、马匹和经费。其在有清一代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快速应对和解决回疆的动荡与不安等军事作用、向伊犁运送官物、堵截缉拿逃犯、早期伊犁屯田等诸多方面。

著录项

  • 作者

    王启明;

  • 作者单位

    新疆师范大学;

  • 授予单位 新疆师范大学;
  • 学科 历史学、世界史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施新荣;
  • 年度 2010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古代民族史志;
  • 关键词

    道路; 伊犁; 纳林; 乌什; 冰岭;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