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及对经济行为的影响
【6h】

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及对经济行为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致谢

摘要

图目录

表目录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农民工

1.3.2 城市融入

1.3.3 经济行为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结构

1.6 数据来源与数据基本信息

1.6.1 数据来源

1.6.2 数据基本信息

1.7 主要的创新之处

2 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回顾

2.1.1 西方社会融合理论

2.2.2 劳动供给理论

2.2.3 消费理论

2.3 文献综述

2.2.1 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测量研究

2.2.2 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影响因素研究

2.2.3 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后果研究

2.2.4 简短评述及研究启示

3 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测量与现状分析

3.1 城市融入测量的理论分析

3.2 农民工城市融入测量指标构建

3.4 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状况及其群体差异

3.4.1 农民工的经济融入状况

3.4.2 农民工的社会融入状况

3.4.3 农民工的文化融入状况

3.4.4 农民工的心理融入状况

3.4.5 农民工的身份融入状况

3.5 本章小结

4 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农民工城市融入影响因素的理论框架

4.2 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4.2.1 模型设定

4.2.2 变量说明

4.3 计量结果与差异分解

4.3.1 农民工各融入维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4.3.2 农民工各融入维度间的相关关系

4.3.3 农民工城市融入影响因素的分位数回归

4.3.4 农民工城市融入影响因素的群体差异

4.3.5 农民工城市融入度群体差异分解

4.4 本章小结

5 农民工城市融入对其劳动供给行为的影响

5.1 引言

5.2 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说

5.2.1 身份经济学理论框架

5.2.2 研究假说

5.3 计量模型选择与变量设定

5.3.1 因果推断与倾向值匹配模型

5.3.2 变量选择与描述性分析

5.4 实证结果及稳健性检验

5.4.1 倾向得分估计及匹配检验

5.4.2 农民工劳动供给的城市融入效应

5.4.2 基于代际差异的城市融入效应

5.4.3 基于性别差异的城市融入效应

5.4.4 基于户籍地差异的城市融入效应

5.4.5 稳健性检验

5.5 本章小结

6 农民工城市融入对其消费行为的影响

6.1 引言

6.2 理论框架

6.3 农民工消费状况的描述性分析

6.3.1 农民工的消费水平

6.3.2 农民工的消费结构

6.3.3 农民工的消费方式

6.3.4 农民工的消费习惯

6.4 变量选择与模型建立

6.4.1 变量选择

6.4.2 模型设定

6.5 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6.5.1 城市融入对农民工消费水平的影响

6.5.2 城市融入对农民工消费影响的群体差异

6.5.3 城市融入对农民工分项消费及消费结构的影响

6.5.4 城市融入对不同分位数上农民工消费的影响

6.5.5 城市融入各维度对农民工消费的影响

6.5.6 内生性讨论与稳健性检验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讨论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启示

7.3 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展开▼

摘要

农民工作为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的特殊产物,在扩大内需、提高劳动参与率和保持经济增长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位。尽管他们对中国经济的增长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却被视为城市社会的弱势人群和边缘群体,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同时,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交迁和发展,农民工群体已经产生比较明显的内部分化,尤其是农民工的代际分化。不同群体在思想观念、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上都存在明显的差异。本文利用2013年进城农民工的问卷调查数据,基于“影响因素-融入状况-融入后果”的逻辑链条,从理论和实证上回答了农民工城市融入的4个关键性问题:(1)不同的农民工群体在经济、文化、身份等各个维度上的融入状况如何?(2)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受到哪些因素影响?(3)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对其劳动供给行为具有怎样的影响?(4)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对其消费行为有何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和分析结论如下:
  研究内容一:农民工城市融入测量与现状。
  本部分将农民工城市融入分为经济、社会、文化、心理和身份等五个维度,并对各个维度的融入状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农民工城市融入状况总体较差,代际差异和户籍地差异较为明显,新生代农民工或本地农民工的融入状况明显好于老一代农民工或外来农民工;在性别差异上,男性农民工表现出较好的经济融入和社会融入,而女性农民工的心理融入状况则相对更好。
  研究内容二: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对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度进行测量,并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心理资本等方面探讨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职业培训和健康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的促进作用要比教育更大,初级社会资本和新型社会资本对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具有相反的作用,心理资本也是农民工城市融入的重要影响因素。此外,就近迁移、家庭式迁移的农民工更容易实现城市融入。城市融入度的性别差异和代际差异主要归因于群体内的特征差异,而城市融入度的户籍地差异则主要由歧视性因素引起。
  研究内容三: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对其劳动供给行为的影响。
  本部分采用倾向值匹配法实证检验城市融入对农民工劳动参与率、劳动时间、就业率以及就业流动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控制了样本选择偏差后,城市融入仍然显著正向影响农民工的劳动参与率、就业率,并显著地负向影响就业流动性。此外,城市融入对农民工劳动供给的影响存在显著的群体差异。
  研究内容四: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对其消费行为的影响。
  这一部分基于消费社会学理论探讨农民工城市融入与消费行为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农民工的消费行为具有明显的“示范效应”和“棘轮效应”,城市融入对农民工的家庭消费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低消费人群影响更为明显。城市融入度的提高能显著降低农民工家庭消费的恩格尔系数,有助于农民工家庭消费结构层级的提高。相对于食品、衣着等基本消费,城市融入对社保、娱乐等高层次的消费影响更大。
  本文的重要启示在于,由“农民工”向“市民”这一制度上的身份转交并不等同于农民工从心理上融入城市社会。随着新型城镇化、农民工市民化的不断推进,户籍制度对农民工经济行为的影响将会逐渐被淡化。相对于制度上的身份转变,心理上的身份认同对农民工经济行为影响更加重要。这就意味着今后的改革不能仅仅局限于从制度和法律上赋予农民工与市民平等的公民权,还要注重加强农民工对城市的心理认同,使其从心理上实现“市民化”。从长远来看,限制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最主要因素是其较低的人力资本,如何有效提高农民工群体的整体素质、加强农民工的城市融入能力建设应成为政府、社会和企业关注的重点。同时,也不应忽视社会资本、心理资本因素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的促进作用,积极发挥城市社区和社会组织对农民工社会资本和心理资本构建的协同作用。此外,应加快推进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民工的就地就近迁移和家庭式迁移。本文一个值得指出的创新是,将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引入了经典的劳动供给模型和消费模型,并首次实证检验了社会心理学因素对农民工经济行为的影响。所得到的结论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稳定农民工的劳动供给、扩大农民工群体的消费水平,不仅要考虑经济层面的政策措施,如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农民工收入水平,也要注重社会心理因素的对农民工行为动机的影响,通过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和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促进农民工全面融入城市社会,充分挖掘农民工劳动供给和消费的城市融入效应。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