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甘家湖湿地边缘带景观格局变化及生态功能价值研究
【6h】

甘家湖湿地边缘带景观格局变化及生态功能价值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 绪论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方法

3 甘家湖湿地边缘带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分析

3.1 湿地边缘带景观类型动态度分析

3.2 湿地边缘带景观类型转移分析

3.3 湿地边缘带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4 甘家湖湿地边缘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研究

4.1 湿地边缘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估算

4.2 湿地边缘带生态价值估算结果分析

5 甘家湖湿地边缘带景观动态变化影响分析

5.1 自然要素对湿地边缘带景观变化影响

5.2 人为干扰对湿地边缘带景观变化影响

6 甘家湖湿地边缘带景观修复对策

6.1 合理放牧,恢复退化湿地的生态功能

6.2 保护好湿地资源,处理好用水矛盾

6.3 加强保护区管理,提高群众环保意识

7 结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展开▼

摘要

新疆甘家湖湿地是我国研究湿地荒漠生态系统的重要基地,位于甘家湖梭梭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对天山北坡绿洲生态经济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长期以来由于开荒、超载放牧和滥挖药材等人为活动的影响,致使甘家湖湿地遭受严重退化。本研究选择人为活动干扰比较剧烈的湿地边缘带为研究靶区,以1972年5月的MSS数据、2000年7月的ETM数据和2008年9月的IKNOS数据为遥感数据源,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对36年间甘家湖湿地边缘带景观的动态度、转移矩阵、景观格局指数进行研究与探讨,在此基础上结合前期研究结果对湿地边缘带景观变化带来的生态服务价值的损益进行了估算,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1972-2008年间,甘家湖湿地边缘带景观类型动态度、转移矩阵呈现以下特征:景观类型的动态度中,上升最快的均为沙地,动态度分别为1.62%、19.40%。说明36年间湿地及边缘带沙地面积增加,但湿地边缘带由于受人类活动影响剧烈,沙化现象较整个湿地更加严重。湿地及边缘带各景观类型的空间转移比较复杂。湿地各景观类型的空间转移中,草地和沼泽地大量减少,减少的草地和沼泽地转化为沙地。湿地边缘带景观类型的空间转移中,草地、水域、沼泽地面积大量减少,减少的面积大部分转化为林地;沙地的面积大量增加,增加的面积主要来源于林地。
  (2)1972-2008年间,湿地边缘带景观格局指数变化结果表明:在景观类型尺度上,湿地及湿地边缘带景观中林地、沙地、盐碱地、草地、水域和沼泽地的分离度指数均呈现上升趋势,说明这些景观类型空间分布上不断趋于分散和破碎。湿地及湿地边缘带各景观类型斑块的分维数均增大,说明景观形状趋向复杂化。在景观尺度上,湿地及湿地边缘带景观多样性下降,优势度增高。湿地及湿地边缘带的破碎化程度增加。
  (3)1972-2008年间,甘家湖湿地边缘带生态功能价值表现为如下特点:甘家湖湿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年总价值1972年为13.68×108元,2008年为9.27×108元,36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下降4.41×108元。湿地边缘带年总价值1972年为3.24×108元,2008年为2.31×108元,36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下降0.93×108元。从湿地、湿地边缘带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比例构成来看,林地和水域的价值占总价值的80%以上。从湿地、湿地边缘带生态系统各单项服务功能的价值量看,水源涵养以及废物利用为主要的服务功能,两者价值之和占总价值的一半左右。
  (4)本文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分析了湿地边缘带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力因素,研究表明:自然因素为湿地的退化提供了内在的原因,而长期以来人们对甘家湖林区的乱砍滥伐,过渡放牧和任意无度垦殖,以及林区上游人口增长、耕地面积不断扩大造成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增大等人为因素,是导致甘家湖湿地边缘带景观变化的直接因素。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