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壳聚糖纳米载体用于细胞因子缓释制剂的研究
【6h】

壳聚糖纳米载体用于细胞因子缓释制剂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绪论

1.1纳米粒技术的研究进展

1.2制备纳米粒的常用载体材料

1.3壳聚糖概况及其应用现状

1.3.1壳聚糖结构和特性

1.3.2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原理和方法

1.3.3壳聚糖纳米粒作为药物载体的优点及应用

1.4细胞因子概况

1.4.1简述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1.4.2 GM-CSF的临床应用

1.4.3 GM-CSF的剂型研究

1.5制备GM-CSF壳聚糖纳米粒的可行性分析

1.6论文工作内容

第二章壳聚糖纳米粒制备及表征

2.1实验部分

2.1.1实验材料与仪器

2.1.2壳聚糖原料的提纯

2.1.3壳聚糖纳米粒制备方法的选择

2.1.4纳米粒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2.1.5纳米粒评价指标的确立

2.1.6单因素考察

2.1.7壳聚糖纳米粒的表征

2.2结果与讨论

2.2.1纳米粒含量测定方法的确立

2.2.2壳聚糖纳米粒制备方法的优选

2.2.3单因素考察结果

2.2.4 BSA-CS-NPS粒径分布

2.2.5壳聚糖纳米粒红外光谱图

2.2.6载药物前后壳聚糖纳米粒对比

2.2.7壳聚糖纳米粒稳定性分析

2.3本章结论

第三章纳米粒体外释药特性的研究

3.1实验部分

3.1.1材料与仪器

3.1.2体外释放试验的方法学研究

3.1.3体外释放实验

3.1.4壳聚糖纳米粒溶涨性的测定

3.2结果与讨论

3.2.1体外释放试验结果

3.2.2体外释放试验影响因素的考察结果

3.2.3壳聚糖纳米粒溶涨度检测结果

3.3本章结论

第四章GM-CSF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及体外释放

4.1实验部分

4.1.1材料与仪器

4.1.2GM-CSF纳米粒的制备

4.1.3分析方法的建立

4.1.4载药率及包封率的测定

4.1.5体外释放考察

4.2结果与讨论

4.2.1 GM-CSF紫外及荧光扫描结果

4.2.2空白纳米粒溶液荧光扫描结果

4.2.3标准曲线

4.2.4回收率试验结果

4.2.5精密度试验结果

4.2.6载药率检测结果

4.2.7 GM-CSF-CSNP透射电镜图

4.2.8 GM-CSF-CSNP体外释放结果

4.3本章结论

第五章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 谢

展开▼

摘要

壳聚糖来源于虾蟹类壳,在我国资源丰富,产量高,价格低,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唯一的碱性多糖。近几年壳聚糖作为新型药用辅料得到广泛研究。缓释制剂是一种新型的、具有很多优点的制剂,疗效显著,毒副作用少,用药方便,病人依从性好。应用壳聚糖制备的缓释制剂不仅缓释作用效果显著,且在体内不会蓄积。 本文以牛血清白蛋白(BSA)为模型药物,以三聚磷酸钠(TPP)为凝聚剂,采用离子凝胶法制备了BSA壳聚糖纳米粒(CS-NPS),该方法无需有机溶剂,制备条件温和,有利于保持蛋白多肽类药物的生物活性的稳定性。通过控制不同的反应条件,制备出50nm~683nm之间不同粒度范围的壳聚糖载药纳米粒,用扫描电镜观察纳米粒子的形貌,傅立叶红外光谱表征其结构。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分析药物含量,纳米粒最大包封率为58.45%,其制备工艺条件具体如下:壳聚糖浓度0.3%,三聚磷酸钠浓度0.15%,壳药比2:1,pH5.1~6.0,搅拌时间30min。载药纳米粒体外药物释放动力学检测表明,壳聚糖浓度、TPP浓度、载药率的高低及冷冻干燥工艺是影响纳米粒释放的主要因素。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是作用于造血祖细胞和免疫系统的细胞因子,能刺激单核粒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在体内半衰期约为1小时,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频繁注射,为了延长的作用时效,减少给药次数,降低不良反应,制备出GM-CSF缓释纳米新剂型,透射电镜显示纳米粒平均粒径小于200nm。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进行含量分析得出GM-CSF-CS-NPS平均载药量为155.01ug/100mg。持续7d的药物体外释放试验显示,释放初期1h,GM-CSF释放达19.01%,7h释放34.29%。随后药物释放逐渐平缓,至药物释放7d,GM-CSF释放达到62.13%。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