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TCAD三维器件模型仿真的电荷共享效应研究
【6h】

基于TCAD三维器件模型仿真的电荷共享效应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缩写列表

第一章 绪论

1.1课题研究背景

1.2单粒子效应及其诱导的电荷共享效应

1.3本文主要工作

1.4本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电荷共享效应物理建模

2.1 Sentaurus TCAD软件简介

2.2器件模拟原理

2.3三维器件模型的建立

2.4混合仿真模型的建立

2.5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因素对电荷共享的影响

3.1 STI深度对电荷共享的影响

3.2粒子入射角度对NMOS间电荷共享影响

3.3 N型深阱对NMOS间电荷共享影响

3.4本章小结

第四章 40 nm 工艺NMOS电荷共享对SET/SEU的影响

4.1 40 nm工艺中电荷共享对SET脉宽的影响

4.2电荷共享对SRAM单元SEU的影响

4.3利用电荷共享对SRAM单元SEU加固方法研究

4.4本章小结

第五章 40 nm工艺中抑制NMOS电荷收集方法研究

5.1“保护漏”结构对电荷收集的影响

5.2新型结构对NMOS电荷收集的抑制

5.3“漏区墙”结构对NMOS间电荷共享的抑制作用

5.4“漏区墙”结构对SRAM SEU和MBU影响研究

5.5本章小节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研究结论

6.2研究展望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随着集成电路制造工艺的发展,器件特征尺寸不断减小,器件间距也随之减小。当辐射环境中的高能粒子轰击半导体器件灵敏区域时,会在其敏感节点收集电荷,进而引发单粒子翻转效应或单粒子瞬态脉冲效应。当特征尺寸进入纳米级尺度时,电荷共享效应将成为该领域重要的可靠性问题之一。电荷共享不仅能导致存储单元发生多位翻转,还会使组合逻辑中产生多个单粒子瞬态脉冲,使系统的软错误率增加,从而加大抗辐射设计的难度。目前国内对电荷共享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分立的MOS管之间,且主要考虑90 nm以上的工艺,并没有考虑存储单元和更小特征尺寸时电荷共享效应的影响或作用。因此,有必要从这些方面对电荷共享效应进行具体的研究分析,将其对电路的影响进行有针对性的加固。
  本文基于TCAD软件三维器件模型仿真,对40 nm CMOS工艺器件中的电荷共享效应做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使用的SPICE模型为基于IBM40 nm CMOS工艺模型。本文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
  (1)40 nm工艺器件三维建模。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建立了与IBM40 nm CMOS工艺SPICE模型校准的晶体管三维器件模型。
  (2)不同因素对电荷共享效应的影响。研究了40 nm工艺中STI深度、粒子入射角度以及N型深阱的存在对电荷共享的影响。发现40 nm工艺中STI在500 nm时为抑制NMOS间电荷共享收集的有效深度;PMOS间电荷共享随STI增大呈线性下降;角度入射和N型深阱的引入会极大的增加NMOS间的电荷共享收集。
  (3)40 nm工艺中,电荷共享效应对单粒子瞬态(SET)脉宽和SRAM单元单粒子翻转(SEU)的影响。发现电荷共享的增加会抑制SET脉宽,并且在角度入射和三阱工艺中,SRAM单元会在电荷共享较大时发生翻转恢复。设计了新的版图结构,该结构可以充分利用NMOS间电荷共享,将不同NMOS间距时的翻转恢复阈值降低20%以上。
  (4)抑制电荷收集的方法研究。证明了90 nm工艺中常用的“保护漏”结构在40 nm工艺中的不适用性。提出了新的抑制电荷单点收集和共享收集的附加电极结构,该结构将单点电荷收集量降低15%以上,使 SRAM单元翻转阈值增大0.4 MeV·cm2/mg,并可以有效抑制NMOS间电荷共享和SRAMs发生MBU。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