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口述民族志的影像呈现——以“曲日木的喇嘛之路”为例
【6h】

口述民族志的影像呈现——以“曲日木的喇嘛之路”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绪论

1.选题缘由和核心概念解释

1.1 选题缘由——“曲日木的喇嘛之路”从何而来?

1.2核心概念的解释

1.3概念的联系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2.1研究目的

2.2研究意义

3. 国内外研究状况及最新动态

3.1国外影视人类学研究概况

3.2国内影视人类学研究概况

4.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的特色与创新点

4.1本文研究方法

4.2研究方法及其特色与创新点

4.3研究内容及其特色与创新点

第一部分 影像纪录——影像口述民族志的田野实践

1. 田野中的“我”与文化适应

1.1试调查与前期准备

1.2进入田野点

1.3田野的影像纪录成为可能

2. 影像素材的采集——田野笔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

2.1 确定拍摄主题

2.2口述的拍摄

2.3 纪实生活的拍摄

2.4 即时采访的拍摄

3.跨文化交际影视田野实践的反思

3.1 拍摄实践中学科原则和行为标准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 影像书写——影片的后期制作与主客位关系的轮换

4. 影像民族志的剪辑

4.1素材的选择

4.2 翻译、具体剪辑过程

4.3影片结构的布局策略

4.4反思剪辑技术

5. 对文化的负责——后期制作过程的主客位轮换与编导伦理

5.1 影像民族志创作者与被拍摄者关系概述

5.2拍摄和后期制作过程实践中的主客位关系的轮换

5.3剪辑过程的学科原则和伦理

5.4编导反思

结语

后记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民族志是民族学人类学的主要研究成果载体。自从马林诺斯基开创了民族志的新时代——“科学民族志”,民族学人类学学者不断探索,在田野调查作业、民族志的创作视角、民族志的写作方式以及表达方式等问题有了不少反思。然而民族学家、人类学更为忧患的是,虽然民族志的文字撰写方式已经找到了一套与研究对象的文化特征最为相似的表述方式,但民族学、人类学的表达方式只限于文字是对于学科的包容性而言是背驰而道,更不能与人类本身表达方法的多样性相适应。在文字表达占主导地位的过去,存在着研究者的记录手段和表达方式落后于被研究者的想象和自我表述方式。
  20世纪60年代正式形成的影视人类学,研究内容广泛,不仅研究民族文化而且涵盖了影像在民族文化研究中的运用。反思民族志田野作业和撰写方式是当代民族学人类学普遍发展趋势,其主要表现之一是对民族志田野调查和撰写过程中研究者和被研究者关系进行反思。在这种的学术思潮的影响下,本文回顾、分析以及反思口述影像民族志“曲日木的喇嘛之路”拍摄实践和影像制作过程。在此基础上有效结合影像纪录和田野调查、影像后期制作和“第一手资料”的分析、加工等。总之,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口述影像民族志的田野调查、影像制作,民族学人类学以及影视学有关上述两个环节的相关理论和学科原则。
  从结构上看,本文分别由绪论、第二部分影像纪录——影像口述民族志的田野实践、第三部分影像制作——影片的后期制作与主客位关系的轮换、结语等4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绪论,该部分为读者提供本研究缘由、目的、意义、研究方法和思路等基本信息以及影视人类学国内外研究状况;第二部分是口述影像民族志“曲日木的喇嘛之路”的田野调查实践的和的回顾、分析和反思;第三部分,分析在田野中所拍摄的素材,总结“曲日木的喇嘛之路”后期剪辑、反思剪辑中“主客位”关系的轮换所引起的剪辑伦理、影视人类学影片制作者的文化责任感;最后一个部分是结语,该部分与“曲日木的喇嘛之路”的实践的基础上,分别从田野作业和后期制作对整片传递文化信息的影响、摄制影视人类学影片中学科原则的重要性等两个方面总结本文中心内容。最终将“曲日木的喇嘛之路”个案扩展到口述影像民族志的摄制理论与方法层面。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