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北方沿海地区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危险因素早期干预研究
【6h】

北方沿海地区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危险因素早期干预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工作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化,以心血管病为代表的慢性病日趋增加。据2002年青岛市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全市居民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患病形势严峻。冠心病发病率列全国之首,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心血管病的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给社会与居民造成沉重负担,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流行病学大量研究表明,心血管病发病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是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水平持续升高。其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吸烟、高胆固醇血症、血糖异常、超重/肥胖及体力活动不足。Interheart研究发现,8种已知的可控的心血管危险因素预测个体未来发生心肌梗死危险的把握度为90%。证据显示,通过干预上述危险因素可以有效减少心血管病。
   一级预防及早期干预已成为控制心血管病流行的重要策略与有效途径。但就目前对有关危险因素干预指南以及专家共识的执行而言,还存在如下问题:1、多个危险因素轻度增高的个体与单一高水平危险因素之间的差别的比较;2、不同的危险因素组合对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作用强度差别的对照;3、如何提高不同人群的个性化干预方法的依从性;4、多重危险因素共存时干预达标的方法。
   因此,通过合理分组进行实验性研究,正确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的危险因素的分布特征,探索有效的干预方法,对于预防心血管事件,减少群体发病率都具有较大的实际意义。
   研究目的:
   1、描述北方沿海地区35-64岁人群中,冠心病患者及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危险因素的暴露特征,分析危险因素个体聚集性。
   2、比较单纯生活方式干预及综合干预方法的干预效果,观察干预指标的变化趋势,探讨简便有效的干预措施。
   3、摸索多重危险因素共存时干预的敏感指标,分析其机理及影响因素。
   研究方法:
   自2007年-2009年,从青岛市立医院健康体检中心体检对象中选取具有一个及以上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体检对象312例构成危险因素(Risk Factor RF)组;自我院专科门诊和住院病人中,按照《冠心病(缺血性心脏病)诊断标准》,经临床冠状动脉造影和/或冠状动脉内超声证实的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患者282例作为对照组。两组依据实施的干预和非干预情况随机分为四个亚组,即危险因素干预(RF-I)和对照(RF-C)组,冠心病干预(CHD-I)和对照(CHD-C)组。RF-I组以生活方式干预为主,CHD-I组采用综合干预措施(生活方式+药物干预)。干预措施为膳食平衡,戒烟、控制体重,适量运动等。干预时间为14个月,分别于第3、6和14个月时进行评价,评价指标包括一般项目:运动状况,吸烟和戒烟状况,药物应用情况;检测指标包括:血糖异常(GD)、TC,TG、、LDL-C、脂蛋白a(Lpa)、腰围(WL),体重指数(BMI)、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血压水平及达标率。
   整理数据后,经SPSS12.0建立数据库和统计分析。频率用百分比表示,血压,年龄、血脂、体重指数等数据均以x±SEM表示,各组检测参数均值比较用t检验,各组频率的差异性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结果:
   1、全部研究对象的RF暴露构成比由大到小依次为;体质量超标、血脂、IMT增厚、血糖、血压、吸烟。其检出率分别为38.73%、34.51%、31.99%、26.26%24.91%、23.65%。
   2、CHD组SBp、DBp、BG、TC、Lpa、BMI、WL、IMT数值分布均显著高于RF组(P<0.05~0.001)。
   3、RF组干预后的比较显示,各项观察指标在第一和第二次随访显示均有改善,以RF-I组改善显著,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三次随访RF-I组较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IFG(P<0.01)、TC(P<0.01)、TG(P<0.001)、BMI(P<0.05)和WL(P<0.05)改善显著。
   4、CHD两组干预结束时比较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IFG(P<0.05)、TC(P<0.05)、BMI(P<0.01)和WL(P<0.05)改善显著,戒烟效果改善明显(P<0.05)。
   5、RF-I和CHD-I两干预组主要改善指标的比较显示,血脂和血压干预后差异显著(P<0.01~0.05),TG、Lpa、血糖异常率和颈动脉内膜IMT增厚干预后均有改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2-0.05)。
   结论:
   1、北方沿海地区罹患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暴露分析:高血压、血糖异常、血脂异常、体质量超标、吸烟和IMT增厚的检出率为23.56%~38.73%。
   2、不同的危险因素多重组合对心血管病危害的作用强度不同,血压增高是我市人群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针对心血管病罹患现况及伴随的危险因素应同时采取干预措施,可进一步减少患病率。
   3、主要危险因素均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无论是高危人群还是冠心病患者,可显著控制和减慢主要危险因素上升速度和减少心血管病事件的发生。
   4、对冠心病患者实施积极的个性化干预,可明显提高对相关知识及行为水平的依从性,减少危险因素的暴露程度,改善预后。
   5、医护人员的教育和患者本人的主动参与可显著提高危险因素的干预与控制的效果,具有极为重要的社区卫生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