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慢性牙周炎基础治疗前后牙槽骨变化的锥形束CT研究
【6h】

慢性牙周炎基础治疗前后牙槽骨变化的锥形束CT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第一部分锥形束CT用于牙槽骨高度及密度测量的研究
   目的:
   评价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图像测量离体牙槽骨高度及密度的准确性和可行性,为其应用于牙周病的临床诊断及预后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在相同条件下应用CBCT对8具干燥下颌骨进行扫描,使用EzImplant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及图像测量,间隔一周重复扫描并测量一次。(1)在图像上测量人工选择标志点处牙槽嵴顶至釉牙骨质界距离;同时使用游标卡尺直接测量以上标志点处牙槽嵴顶至釉牙骨质界距离,比较CBCT图像与游标卡尺测量牙槽骨高度的差异;分析应用CBCT图像测量牙槽骨高度时,观察者内部和观察者之间测量值的可重复性。(2)在图像上重复测量所选区域范围内牙槽骨密度,比较前后两次测量结果的差异,并分析观察者内部和观察者之间测量值的可重复性。应用SPSS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CBCT图像与游标卡尺测量牙槽嵴顶至釉牙骨质界距离的结果相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者内部及观察者之间应用CBCT图像测量牙槽骨高度的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correlationcoefficient,ICC)值均大于0.75;CBCT图像对所选区域内牙槽骨密度两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者内部及观察者之问应用CBCT图像测量牙槽骨密度的组内相关系数值亦均大于0.75。
   结论:
   CBCT图像可清晰显示牙与牙槽骨之间的空间解剖关系,其对牙槽骨高度体外测量的结果具有较高准确性及可重复性;对牙槽骨密度的测量具有可行性及可重复性。
   第二部分牙周基础治疗前后牙槽骨高度及密度变化的锥形束CT研究
   目的:应用锥形束CT及相关软件比较慢性牙周炎患者牙周基础治疗前后牙槽骨高度及密度的变化,分析牙周基础治疗对牙槽骨骨量的影响。
   方法:选择20名慢性牙周炎患者,分别于牙周基础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对他们的进行CBCT扫描,并应用Ezlmplant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及图像测量,比较治疗前后牙槽骨高度及密度的变化,应用SPSSl3.0软件对治疗前后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慢性牙周炎患者经牙周基础治疗后3个月,牙槽骨高度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5):牙槽骨密度的平均值由基线时的763.59±37.15,增长到816.78±38.92,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结论:牙周基础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牙槽骨的修复和再生,并可使牙槽骨密度有所增加,但短期内牙槽骨高度的变化不明显。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