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明代尚书学文献研究
【6h】

明代尚书学文献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凡例

书目简称表

馆藏简称表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书目

正文之属

传说之属

单篇之属

禹贡

洪范

其他单篇

专著之属

文字音义

纬书

其他

图之属

群经之属

明代尚书学文献综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明代经学历来为学者轻视,然而通过搜辑各地方艺文志、各图书馆藏书目录等典籍,可以发现,明代尚书学及包含尚书学的著作达1336种,至少在数量上并不算衰微。这些著作可以分为传说、单篇、专著、文字音义、群经等类;按照时间,分可为三段,前期为洪武元年至宣德十年,中期正统元年至隆庆六年;后期万历元年至崇祯十六年。
   传说之属超过总数的40%,多为讲解大意,疏通文句,或逐句解释经文,而不细加研究。其中以讲义等命名的著作大体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的确为蒙童训解之书,二是举业书,主要讲如何破题、解题等。劄记一类著作属于记录读书时的思想感受的随笔。汇解之作多是为方便士子或子弟阅读,多为科举而作,也时有发挥己意处。
   明人解经不注重考证训诂、考察名物制度,而往往随文敷衍大义,臆说者多见。其原因,首先明代科举考试以八股取士,对考试内容有严格限定,限制了士子思想,也导致士人不读原典。另一方面是《四书五经大全》的颁布,造成士子争相偷工减料、投机取巧。
   实际上,在以科举为读书目的的大环境下,明代涌现出了一批较有价值的尚书学著作,推动了此后经学的进步,其正确的方向、科学的研究方法及显著的学术成就都为清代考据学打下了基础。
   明代单篇研究中以《禹贡》和《洪范》居多。明儒多把《禹贡》看作地理学专著,研究大体经历了一个由单纯研究经文到力求通经致用、由考辨地理学著作到作为改革改变经学局面、甚至是强兵富国的工具的过程。《洪范》研究的成就远不能与《禹贡》相比,其相关著作关注的往往不是内容本身,而是卜筮、五行,将重在论述君道的帝王之书变成江湖术数一类。
   群经类著作有500多种,然而在整体繁荣的表象下,真正有价值的著作较少。在这些著作中多有随意命名者,这也是明人经学给人印象不好的一个重要原因。
   明初尚书学以朱子学为宗,在洪武年间能够做到通经致用,将尚书学研究与治国安邦相结合;到永乐年间,尚书学开始变化,几乎不出蔡沈《书集传》。明中期以后,由于政治、经济、思想环境的影响,阳明心学日益发展,朱子的影响逐渐减弱,出现了大量反对蔡沈《书集传》的著作,内容上也逐渐流于空疏。杨慎等人为代表的经学家逐渐兴起,他们倡导实学,却也造成炫奇、炫博的潮流。后期的尚书学整体上商业化倾向更加明显,同时,许多有识之士开始强调通经致用,主张学习汉学。
   明代尚书类著作最多的是浙江、江苏、江西、福建四省,大约占到总数的60%。而广大的西南、西北、东北等地著述则极少,呈现出东强西弱、南强北弱、沿海多内陆少的特点。
   明代的尚书学带有强烈的平民色彩,经历了从小众到大众,由圣入凡的过程。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主蔡沈《书集传》而兼采众说,有较强的随意性,数量多而精品少,为科举而著者较多,具有很强的商业化倾向。明代尚书学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清代考据学之所以的发达,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借鉴了明人的经验与教训。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