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牙龈干细胞对小鼠放射性口炎预防及治疗作用的初步探讨
【6h】

牙龈干细胞对小鼠放射性口炎预防及治疗作用的初步探讨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设备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小鼠牙龈干细胞的分离及培养

2.小鼠病理模型的建立

3.体内实验

讨论

1.GMSCs的特性

2.C57/BL小鼠放射性口炎病理模型的建立

3.放射性口炎的研究进展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分别于放射前、后,将牙龈干细胞(GMSCs)通过尾静脉注射系统应用,观察GMSCs对小鼠放射性口炎(RTOM)的预防及治疗作用。
  方法:1.分离培养C57/BL小鼠牙龈干细胞
  2.建立C57/BL小鼠放射性口炎病理模型,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四组:预防性实验组32只:照射前30min尾静脉注射1×106GMSCs,预防性实验对照组32只:于照射前30min尾静脉注射无细胞培养基;治疗性实验组32只:放射后第七天尾静脉注射牙龈干细胞1×106GMSCs,治疗性实验对照组32只:在放射后第7天仅注射无细胞培养液。观察各个时间点小鼠RTOM临床分级并统计分析,以探讨GMSCs对小鼠RTOM的预防及治疗作用。
  结果:1 C57/BL小鼠牙龈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原代细胞取自6-8周健康C57/BL小鼠牙龈(雌雄均可),培养3d时可见单一细胞增殖为集落,细胞为典型的成纤维细胞形态。第2-6代细胞用于实验。
  2小鼠病理模型的建立采用Primus6MeV电子线直线加速器,25Gy单次局部照射,建立C57/BL小鼠的RTOM模型。第三天51%实验小鼠出现舌,唇充血症状,照射第七天时,部分小鼠开始出现唇部糜烂,舌体充血水肿。照射第十天时,出现小鼠死亡现象。但该实验中未出现临床Ⅲ级及以上症状的小鼠,而昆明小鼠以相同照射方式及剂量亦出现RTOM,且在相应时间点上其临床症状较C57/BL小鼠为重,并出现临床Ⅲ级症状。
  3体内实验
  3.1预防性实验
  对照组:32只6-8周健康小鼠接受放射后第三天14只小鼠无明显症状,15只小鼠出现临床Ⅰ级症状,3只小鼠死亡,RTOM发生率为52%。第7天22只为临床Ⅰ级,7只为临床Ⅱ级,RTOM发生率为100%。第10天10只小鼠出现临床Ⅰ级症状,17只为临床Ⅱ级,2只小鼠死亡,RTOM发生率为100%。
  实验组:32只6-8周健康小鼠接受放射后第三天15只小鼠无明显症状,13只小鼠出现临床Ⅰ级症状,4只小鼠死亡,RTOM发生率为46%;第七天8只小鼠无明显症状,16只小鼠出现临床Ⅰ级症状,4只小鼠为临床Ⅱ级表现,RTOM发生率为71%;第十天6只小鼠无明显症状,17只小鼠出现临床Ⅰ级症状,5只小鼠出现临床Ⅱ级症状,RTOM发生率为82%。统计结果显示第三天时,实验组与对照组发生率及临床分级无明显差异(P>0.05);第七天,第十天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发生率及临床分级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GMSCs对RTOM的早期发生率无明显影响但对减轻临床症状有一定的作用。
  3.2治疗性实验
  对照组:32只6-8周健康小鼠接受放射后第7天(注射第0天)32只小鼠均出现临床症状其中22只为临床Ⅰ级,6只为临床Ⅱ级,4只小鼠死亡;第10天(注射后第3天)8只小鼠为临床Ⅰ级,18只小鼠为临床Ⅱ级,2只小鼠死亡;第14天时(注射后第7天)18只小鼠仍为临床Ⅱ级,且口周已出现明显褪毛,全身皮毛无光泽,精神不振,8只小鼠死亡。
  实验组:32只6-8周健康小鼠接受放射后第7天(注射第0天),小鼠全部出现临床症状,其中临床Ⅰ级24只,临床Ⅱ级5只,3只小鼠死亡;放射后第10天(注射第3天),6只小鼠无明显症状,临床Ⅰ级症状小鼠15只,临床Ⅱ级小鼠7只,1只小鼠死亡;放射第14天(注射后第7天)时9只小鼠无明显症状,11只小鼠为临床Ⅰ级症状,8只小鼠为临床Ⅱ级。经统计学分析:两组的临床分级有明显差异(P<0.05),提示GMSCs对小鼠RTOM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结论:GMSCs对预防小鼠早期放射性口炎的发生无明显影响但对减轻临床症状有一定的作用;对小鼠RTOM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