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古代宗族与臣民意识研究
【6h】

中国古代宗族与臣民意识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要点与难点

第2章 基本理论与主要概念

2.1 宗族与宗法

2.1.1 宗族的发展变化

2.1.2 宗法制的概念

2.1.3 宗法制的社会起源

2.1.4 宗族与政治统治的关系

2.2 臣民意识

2.2.1 臣民意识的社会基础

2.2.2 臣民意识的王权主义背景

2.2.3 臣民意识的特征

2.3 政治社会化

2.3.1 西方之理论渊源

2.3.2 中国古代政治社会化的内容

第3章 宗族政治社会化的途径与功能

3.1 宗族政治社会化的背景

3.1.1 家国同构的逻辑起点

3.1.2 宗族与臣民意识的关系

3.2 宗族内政治社会化的途径

3.2.1 宗族教育的途径

3.2.2 著述族谱典籍的途径

3.2.3 维护礼节的途径

3.2.4 民俗仪式的途径

3.3 宗族政治社会化的功能

3.3.1 组织聚合的功能

3.3.2 礼教的制约功能

3.3.3 伦理的内化功能

3.3.4 族学的推广功能

3.3.5 组织秩序的管理功能

3.3.6 宗族的政治教化功能

3.3.7 家法的政治维护功能

第4章 宗族中臣民意识的形成及其特点

4.1 宗族中的臣民意识关系

4.1.1 “父权至上”与“君权至尊”

4.1.2 “三纲五常”与“上尊下卑’’

4.1.3 “孝道”与“尽忠”思想

4.1.4 “族规”与“礼教”的制约思想

4.1.5 “人道”与“圣化”的思想

4.2 宗族内政治社会化的特点

4.2.1 臣民意识的宗法性与政治性相统一

4.2.2 臣民意识的内化与外化相统一

4.2.3 臣民意识的阶段性与整体性相统一

4.2.4 臣民意识的共同性与差异性相统一

4.3 臣民意识的负面影响

4.3.1 主体意识的缺失

4.3.2 权利意识的缺失

4.3.3 平等意识的缺失

第5章 宗族的转变与臣民意识的变迁

5.1 宗族在近代的演变

5.2 当代政治文化的走向

5.2.1 民本与民主的融合

5.2.2 人治与法治的融合

5.2.3 家庭本位与个人本位的融合

5.3 臣民意识的现代变迁

5.3.1 臣民意识与西方公民身份理论的结合

5.3.2 公民意识向臣民意识的渗透

5.3.3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在我国,国家的社会基础起源于以宗族为单位的聚集体,这一组织最大的特点便是以血缘为联结纽带的不断延续与扩大。因此结合儒家文化中人际关系的礼节与君臣关系的规范,从而逐渐形成一套内聚性的血缘文化与制度规范,这一文化的形成主要依靠政治社会化中家族教育的手段与功能而形成。其目的是为了规范族内成员。宗族是扩大了的家族,是带有着制约教化与祭祀功能的社会组织。宗族组织的存在要素就是血缘,宗族内的成员都是有着共同祖先的子子孙孙,构成了宗族特有的血缘文化载体。因此宗法制是父系宗族内关于确立、行使和维护宗族成员权利的一项制度。但在中央集权的国家机器下,宗族内的血缘关系被政治权力所利用,因而通过政治社会化逐渐融合为臣民意识的家族文化。
  由于我国古代特有的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所以为了巩固国家政治地位及君王专制的政治权力,君王利用宗族作为政治意识传播的主要社会基础,将血缘文化融合入君主专制制度。在政治层面的臣民仍然是以家庭为本位来进行政治活动,对待君主也如同对待父家长一般地尽应尽的礼节。因此国与家的相互沟通以及伦理政治体系促成了父子—君臣同构的臣民意识。臣民意识的传播的过程就被称作政治社会化。从宗族的角度看,中国古代政治社会化的途径主要有宗族教育、族内著书立说、礼法控制及祭祀民俗活动等。通过这些手段政治文化得到了普及与传播,进而作用于政治体制及政治秩序。这一作用的功能主要包括组织秩序的维护及家法、族规等的传播与继承。政治社会化通过特定途径而产生相应的功能,最终在宗族大环境下奠定了臣民意识的不断发展与传承。
  因此,血缘亲族关系起着土壤性作用,血缘也是政治权力与国家产生的根源,当至高无上的神权、政治权力产生后,又反过来剥离部分成员的血缘关系并减低其作用,促使社会阶层的分化。所以,在宗族内,每个成员都有不同的身份隶属。这种隶属就是依附性关系,从而形成一张宗法交织的联结网络,每个人作为上层政治主体的隶属从而构成了这张独特的政治网络。子依从父,妻依从夫,族员依从族长,后代依从祖先,臣民依从君主,因而在宗族社会中,每个人都不是作为独自的个人而存在于政治基础之中的,而是政治社会中的附属品,这种附属的政治结构一方面确保了政治体系及权力架构的稳固,另一方面也造就了在宗族文化中缺乏主体和个人意识的臣民。并且在这一意识思想观念的束缚下,缺乏权利意识甚至不知权利为何物。人与人之间有着严苛的等级之分,尊卑观念也使得人与人之间有着相当程度的距离疏远。等级意识的代代传承,也会导致社会中的相对多数的政治冷漠。
  在现代化的背景下,当代社会将封建社会中的臣民意识与西方公民身份理论相结合,朝着现代公民文化的方向不断发展,并形成独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文化,包括:勤奋友善、爱岗敬业、遵纪守法、勤俭节约、乐于助人等等新社会主义进步型伦理意识。臣民意识所独占鳌头的时代也已经一去不复返,臣民文化中的独占性更是被现代社会中多元文化的冲击所推翻。但对教育的重视与培养人才也一直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现代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国家发展提供后备力量。总地来说,那些被世俗化的臣民意识,包括忠恕、孝悌、仁爱等意识,在日后的社会生活中逐渐与公民文化相结合,形成普遍遵守的道德行为准则,并且对现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起到进步作用,也为政治民主、经济发展及和谐社会提供创造能力。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