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CT引导下碘125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评价及预后分析
【6h】

CT引导下碘125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评价及预后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1 肺癌的流行病学及治疗现状

2 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治疗发展

3 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非小细胞肺癌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病例选择

3 仪器设备、治疗过程

4 数据收集与资料评价

5 统计分析

结果

1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基本信息

2 肿瘤大小评价临床疗效

3 肿瘤标志物

4 影响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

讨论

1 放射性125I近距离粒子治疗NSCLC现状

2 125I近距离治疗NSCLC近期疗效评价

3 125I近距离治疗NSCLC相关肿瘤标志物变化情况

4 影响125I近距离治疗NSCLC近期疗效及预后的因素分析

结论与建议

研究结论

建议

优势与局限

研究优势

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展开▼

摘要

肺癌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肺癌可以分为小细胞肺癌以及非小细胞肺癌,其中非小细胞肺癌占所有肺癌的80%左右。手术切除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最有效的手段及首选治疗方式,然而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经是晚期,只有不到20%的肺癌患者能够被彻底的切除。化疗是目前肺癌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但是化疗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将正常细胞和免疫细胞一同杀灭。同时,全身静脉化疗可能会带来诸如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会降低患者的耐受度,影响治疗效果。放疗是治疗肺癌的有效局部治疗手段,不过由于外放疗对正常组织的损伤作用,放疗射线的剂量受到严格控制,往往会导致治疗不彻底,并且会造成骨髓抑制、放射性肺炎等并发症。
  近些年来,近距离放射治疗被广泛应用于治疗不可手术切除或拒绝手术的肿瘤患者。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最初被用于治疗前列腺癌,20世纪80年代,近距离放射治疗就开始被用于治疗肺癌。近些年来,影像系统的发展使得CT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成为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重要手段。研究表明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可以提高肿瘤局部控制率,提高患者生存率,而不会造成严重的并发症,同时可以避免损伤很多正常器官。
  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是对CT引导下的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进行探讨。目前关于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评价研究有很多,多是根据WHO或者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RECIST)1.1实体瘤评价标准进行分级,评价其近期治疗效果。本研究侧重于探讨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肿瘤内部后,患者肿瘤大小及相关肿瘤标志物变化趋势,探讨影响肿瘤治疗效果的因素,从而为临床医生了解肿瘤变化过程提供参考,进而预测治疗效果。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与资料收集
  研究收集于山东省立医院东院保健(综合)科行CT引导下125I近距离放射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85例,设计调查问卷《125I粒子治疗临床观察信息表》用于收集患者的资料,主要包括:患者的个人基本信息、首次确诊肿瘤信息、既往治疗经过、首次入院诊断情况、患者每次入院的实验室检查情况及治疗情况、病例随访信息(包括患者结局及出现结局的具体时间)等。
  3.2 统计分析
  运用SPSS24.0软件与R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主要的分析方法包括:一般资料的描述性分析,x2检验、t检验或者秩和检验用于特征的对比,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用于比较肿瘤标志物术前术后变化,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用于处理重复测量数据,肿瘤大小及肿瘤标志物趋势绘图研究其变化情况,非条件Logistic回归筛选影响近期疗效的危险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用于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分析。
  研究结果:
  4.1 疗效评价
  85例患者按照RECIST1.1实体瘤评价标准,肿瘤完全缓解(CR)15例(17.6%),部分缓解(PR)26例(30.6%),病情稳定(SD)42例(49.4%),进展(PD)2例(2.4)。总有效率(CR+PR)为48.2%,局部控制率(CR+PR+SD)为97.6%。
  4.2 肿瘤大小变化趋势
  根据影像学资料,85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肿瘤体积减少的患者有79例(92.9%),其中56例(65.9%)患者肿瘤体积缩小超过50%,17例(20%)患者体积缩小超过80%,6例(7.1%)患者肿瘤体积增大。具体肿瘤体积变化情况如图1,85例患者平均肿瘤大小变化程度为-50.96%±40.70%
  患者的肿瘤体积随时间变化情况显示,植入放射性125I粒子后,前2个月内肿瘤体积迅速缩小,2个月之后肿瘤体积缩小速度变慢,直至7.5个月以后肿瘤不再缩小。
  4.3 肿瘤标志物术前术后对比及变化趋势
  癌胚抗原(CEA)和糖类抗原125(CA125)两项指标,术后较术前均有减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CYFRA21-1)术后较术前有明显降低,有统计学差异(术前7.8±11.1,术后4.9±4.7,F=8.712,P=0.04)。
  按疗效分组,有效组患者41例,CYFRA21-1术后较术前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8.9±13.3,术后5.4±5.1,F=4.694,P=0.036),CEA及CA125术前术后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无效组患者44例,CEA、CA125及CYFRA21-1均无统计学差异。
  根据肿瘤标志物随时间变化趋势,CEA在植入125I粒子后6个月内下降明显,可降至正常范围以内(正常参考值<5ng/ml),6个月以后下降速度趋于平缓,不再继续变化。CA125在7.5个月以内有下降趋势,但变化不明显,之后趋于稳定,但均在正常范围以内(正常参考值<35U/ml),CYFRA21-1在植入125I粒子后3个月内有明显下降趋势,至接近正常参考值(正常参考值<3.3ng/ml),之后趋于稳定,但总体高于正常参考值。
  4.4 影响近期疗效的危险因素
  非条件Logistic模型结果显示,肿瘤类型是影响疗效的因素(鳞癌相比腺癌:OR=3.53,95%CI:1.36-9.19,P=0.01)。
  4.5 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年龄(HR=1.03,95%CI:1.01-1.04,P=0.002)、TNM分期(HR=2.31,95%CI:1.31-4.07,P=0.004)、肺部其他疾病(HR=3.06,95%CI:1.21-7.72,P=0.018)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年龄越大、肿瘤TNM分期越高以及合并肺部其他疾病的患者预后较差。
  研究结论:
  (1)CT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是一种有效、微创的方法,局部控制效果较好。
  (2)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植入放射性125I粒子后2个月内肿瘤体积迅速缩小,之后缩小速度变缓,即在放射性125I粒子第一个半衰期内治疗效果达到最高。
  (3)125I粒子植入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能够有效的降低多项肿瘤标志物的水平,且不同的疗效分级的肿瘤标志物水平明显不同。
  (4)肿瘤类型是影响125I近距离治疗疗效的危险因素,鳞癌相比腺癌更易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5)年龄、TNM分期以及合并肺部其他疾病(包括肺炎、肺不张、肺脓肿及胸腔积液等)为125I近距离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影响因素。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