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我国网络民粹主义研究
【6h】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我国网络民粹主义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革命极大地改变着人类传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随着网络软、硬件技术不断升级换代,网民人数也急剧增加,据中国互联网络中心统计报告显示,1997年我国上网用户数仅为62万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
  如此庞大的网络用户让社会思潮在网络上的传播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可以说,互联网的触角已经延伸到社会各个角落,网络成为各种思潮、利益诉求的集散地和意识形态的较量场。特别是网络的开放性、匿名性、分散性、快捷性等特点,极大地拓宽了普通人卷入社会思潮的通道,也极大地释放了个体能量,包括博客、微博、社交网站以及微信、QQ等即时聊天工具在内的“自媒体”,更是让个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话语权。
  而网络上话语权的争夺则成为民粹主义的一个典型特征。尤其是当前在底层群众中引发的严重失衡的社会心态,日益焦虑的社会情绪,不断升级的社会矛盾,扭曲的社会价值准则,使“仇富”与“仇官”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网络为民粹主义的情绪发泄制造新情况。可以说,民粹主义在网络的催化下,与现实社会中的民粹主义相互融合,形成一种虚拟与现实相互转换的新态势。
  从本质上来说,网络民粹主义还不能称之为成熟的、系统化的具有完备体系的社会思潮,它更多意义上是依托于互联网等现代技术,由社会转型和媒体变革所诱发的蔓延于网络舆论中,以中青年网民为代表的,在价值诉求上具有平等、公平、反抗压迫等合理因素,而在根底上带有偏执的反精英、反权威、反智倾向;思维方式上带有更为极端的草根性、更为直接的参与性、更为强烈的批判性和更为复杂的非理性特征的一种社会情绪、心理反应,是一种立场、态度或行为。
  网络民粹主义和民粹主义之间是一种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同时在虚拟和现实之间相互转换的关系,简单来说两者是一种网上和网下的关系。网络民粹主义是民粹主义在网络上的延伸和发展。民粹主义是网络民粹主义的现实基础。网络民粹主义的情绪也会随着网民的传播蔓延到现实社会中,而民粹主义的基本价值诉求即人民至上、反对权威和精英、直接参与也同样在网络上被不断放大。
  因此,本论文在网络民粹主义与民粹主义关系的研究基础之上,首先探索了马克思主义与民粹主义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民粹主义持有一种辩证地批判并积极吸收其合理内核的态度,本论文的研究也正是遵循和借鉴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态度和基本原则,针对网络民粹主义产生的具体语境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对网络民粹主义在我国的勃兴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其次,重点梳理了网络民粹主义的兴起与发展历程,从其载体、主体、客体、引导者来归纳网络民粹主义的本质特征和价值诉求,即以网络为平台,以直接参与、直接民主为表象,建构人民这个“平民主体”,然后以话语强占与垄断的语言形式,和二元对立的敌我思维方式,以群体非理性的行为方式反对精英,消解权威;从社会情绪的宣泄方式和社会立场的表达方式探析其表现形态,并结合网络舆论传播模型及个案来验证网络民粹主义的本质特征,归纳网络民粹主义的发生机制。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阐明网络民粹主义对现实社会的积极作用、直接危害和负面影响。
  最后,结合网络民粹主义与民粹主义的网上——网下关系,首先从网上技术特性、社会心理因素和网下社会阶层分化,分析网络民粹主义勃兴的因素。其次是针对影响因素,由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网络民粹主义的基本价值诉求,在网上构建生态型网络社会,在网下调整当代社会阶层结构,以实现网络民粹主义的疏导和治理。
  文章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研究的根本方法,结合定性分析法和个案分析法作为主要研究方法,虚拟和现实相结合、传统资源与网络资源相结合的方法,以及综合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分析方法,对网络民粹主义进行综合性的探析。同时从动态的角度考察民粹主义在网络和现实中相互作用的规律。
  文章的创新之处在于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俄国民粹主义“辩证地批判地吸收其合理内核”的基本态度探析网络民粹主义;同时以网络传播理论模型结合个案归纳民粹主义在网络上的发生机制;并结合现代社会分层理论,分析网络民粹主义在经济转型期,社会利益分化的背景中,产生的“精英阶层—中间阶层—社会底层”这种阶层模式是引发网络民粹主义的根本原因。
  文章的难点在于对民粹主义和网络民粹主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把握,民粹主义的内涵自始至终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并且由于它自身的依附性和不确定性,再加之网络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网络民粹主义的内涵及其与民粹主义的关系就更难把握了,所以本论文依然采取从现象到本质特征的抽象概括,考察网络民粹主义的兴起与发展。
  在经过理论与实践的分析之后,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
  总体上看,我国网络民粹主义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和思想体系,也没有形成有组织的派别,网络民粹主义也没有鲜明的价值诉求和行动纲领。它更多地体现为网民在网络上带有民粹主义思想倾向的一种情绪的宣泄、一种底层立场的表达和一种群体极化的行为方式。在其表现的过程中,也很难单独实现,一般是通过网络舆论的形式表达自我诉求,或者与其他主义相结合,才有可能从网络舆论转化为现实的社会动员力量。这种网络民粹主义并不是社会的主流社会思潮,虽然其表现出的情绪和观念仍有一定市场,但相对于马克思主义来说,它居于思想的次要地位。但是这种思想潜流仍需网民提高警惕,以免其引发新的社会运动。因此,我们要结合我国实际,对网络民粹主义要高度重视,同时要正视网络本身的双面效应,既要吸取其合理的一面弘扬正能量,又要合理管控网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疏导网络民粹主义,防止民粹情绪的极端化、简单化、扩大化,从而建立一个健康的生态型网络社会。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