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促进公众环境友好行为的立法思考
【6h】

促进公众环境友好行为的立法思考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引言

第一章 公众环境友好行为概述

第一节 公众环境友好行为的概念及分类

一、公众环境友好行为的概念

二、公众环境友好行为的分类

第二节 公众环境友好行为的形成因素

一、环境意识

二、个体环保能力

三、社会条件

第三节 公众环境友好行为与环保法制的辩证关系

一、公众环境友好行为促进环保法制

二、环保法制又影响公众环境友好行为的培育和实现

第四节 我国公众环境友好行为的特点

一、影响力大但具有被动性

二、积极性高但具有盲目性

三、意愿程度强但具有功利性

第二章 我国促进公众环境友好行为的立法现状及不足

第一节 我国促进公众环境友好行为的立法现状

一、在综合性环境保护的层面上

二、在污染防治的层面上

三、在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的层面上

第二节 我国促进公众环境友好行为立法的不足

一、未重视公众环境意识的培养

二、公众参与环境保护路径不畅

三、缺乏适用公众的经济激励措施

第三章 域外促进公众环境友好行为的立法规定及借鉴

第一节 域外促进公众环境友好行为的立法规定

一、在培育环境意识方面

二、在提升个体环保能力方面

三、在考虑相关社会条件方面

第二节 域外促进公众环境友好行为的立法规定对我国的启示

一、重视环境教育的培育作用

二、环境友好性的法律要求涉及公众生活的主要方面

三、结合多种调整机制来促进公众环境友好行为的形成

四、强调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

第四章 促进我国公众环境友好行为的立法对策

第一节 加强环境教育立法

一、立法模式

二、基本制度

三、主要措施

第二节 完善公众参与机制

一、保障公众环境权利的行使

二、明确公众具体的环境义务

第三节 细化经济激励措施

一、完善经济激励措施的法律依据

二、落实经济激励措施的法律责任

三、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声明

展开▼

摘要

在一定程度上,许多环境问题直接或间接地由公众的日常行为导致,如不节约用水可能带来地区性的水荒问题,更换电器过于频繁会带来电子垃圾污染的问题。因此要解决环境问题必须对公众的生活习惯进行科学的引导,促进公众环境友好行为的形成。引导的方式除了进行科普、国情的宣传教育外,在法治的社会,还应该发挥环保法制的促进作用,通过一系列的管制、激励机制对公众环境行为进行调整。
  对于“环境友好行为”的研究已涉及心理学、教育学、环境社会学、环境法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从不同的视角探讨影响公众环境友好行为形成的主要因素为环境意识、个体环保能力和社会条件。通过观察发现我国公众环境友好行为具有被动性、盲目性、功利性。而从我国的立法现状可以看出,我国尚未重视公众环境意识的培养,环境教育只以简单条款形式存在;公众的环境权利,仅限于检举权和不明确的控告权,侧重规制企业和政府所应承担的法律义务,对于公民义务规定的也较少且泛化;直接适用公众的经济激励措施不多,即使有也不具可操作性,而本身作为社会条件之一的环保法律法规,由于体系的不健全,也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针对公众环境友好行为进行研究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必然选择,而进行环境友好行为研究的前提就是实现环境友好行为的法律表达。我国应当在借鉴域外公众环境友好行为立法经验的基础上,加强环境教育立法,确立其立法模式、基本制度、主要措施。完善公众参与机制,从实体法和程序法上保障公众环境权利,并明确日常生活主要方面上公众的环保义务。通过完善法律依据、落实法律责任和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细化经济激励措施,使之具有可操作性,能真正促进公众环境友好行为的形成。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