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近代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演进(1860年-1930年)——以北大和清华为例
【6h】

中国近代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演进(1860年-1930年)——以北大和清华为例

代理获取

摘要

大学教育必须经常思考三个问题:一是培养什么样的人;二是为什么培养人;三是培养出来的人怎么样。
   考察人才培养目标在中国近代大学教育中的演变及这种演变背后的根源,是本论文的主旨。本论文从当今大学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过度专业化、技术化,缺乏适应性的现状导入,提出思考的问题: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算是合格的?即大学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什么?怎么样来确定这个培养目标是最顺应时代潮流的、最符合社会需要的?追溯到19世纪60年代,以上引起困惑的问题在中国近代大学教育中就已经萌芽。
   本论文试图选择人才培养目标作为切入点,力图在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背景下对中国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演变轨迹及其特点进行理论探索,以期把握其中的演变规律,为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尤其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以及怎么评价培养的结果的问题提供历史借鉴,从这个意义上说,首先考察明清以来科举制度的变化及其实施过程中的弊病,并从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最接近的我国古代高等教育机构――书院的教学内容与近代以来各派时人所理解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容入手,分析中国传统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和外延。再以中国近代以来的教育资料汇编为主,分析其中与本论题相关性较大的时人论述、国家高等教育政策文件、政府公文;选择作为案例的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相关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方针、宗旨等做分析。以此来说明传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松动和瓦解过程中,中国近代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如何制定的,其制定的依据是什么,表现在哪些方面,最终这样的目标又是如何实现的。进而才能合理的阐述在传统人才培养目标向近代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的演进过程中,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如何走向,影响这种走向的原因何在。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当代高等教育逐渐大众化,大众化的同时各个不同层次的大学应该培养出怎么样的人才才算合格,才能符合社会实际的需要呢?本论文希从较繁杂的高等教育史内容中理清中国大学人才培养目标演进的规律,以期对当代大学人才培养问题给予借鉴的经验。
   论文最后得出简要结论与启示。近代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时人的实践智慧是影响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如此演变的根本原因。而时人的认识、教育制度规定与实际办学实践三者之间又是互为表里、互相促进的。没有传统文化滋养的高等教育是没有特色和根本出路的,没有高端科学技术人才支持的现代大学教育是没法适应和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当代的教育实践应该引以为戒。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