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胆管癌表遗传学研究DNMTi与HDACi对胆管癌细胞干预效应的研究
【6h】

胆管癌表遗传学研究DNMTi与HDACi对胆管癌细胞干预效应的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胆管癌是一种恶性程度很高的肿瘤性疾病,早期无特异性诊断标准,诊断明确时多已是晚期,已失去了手术时机;且目前临床常用化疗药物对胆管癌均疗效较差。
   本研究为进一步明确组蛋白脱乙酰化酶抑制剂与DNA 甲基化酶抑制剂联合作用机制、明确表遗传学变化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并为利用表遗传学方法治疗胆管癌提供了实验依据。
   第一部分:DNMTi与HDACi对胆管癌细胞的干预效应
   论文1. DNMTi与HDACi对胆管癌细胞中抑癌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肼屈嗪与丙戊酸联合作用对于体外胆管癌细胞QBC939中P16、RASSF1A、E-Cadherin等抑癌基因mRNA 及蛋白表达,以及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的影响。
   方法:将胆管细胞QBC939 分为空白组、单用丙戊酸组、单用肼屈嗪组与两药合用组,相应给予丙戊酸、肼屈嗪以及两药联用,空白组给予等量RPIM-1640 培养液,干预48h后,RT-PCR、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中P16、RASSF1A、E-Cadherin基因mRNA 及其蛋白表达;MSP法检测各组细胞中P16、RASSF1A、E-Cadherin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
   结果:1.空白组胆管癌细胞QBC939中P16基因表达量极低,RASSF1A与E-Cadherin基因均未见表达;单用丙戊酸组细胞中P16、RASSF1A 及E-Cadherin基因表达量与其空白组一致;单用肼屈嗪组细胞中P16、RASSF1A 及E-Cadherin基因表达量较空白组及单用丙戊酸组增多;两药联用组细胞中P16、RASSF1A 及E-Cadherin基因表达量较其它三组明显增高。2. 空白组中胆管癌细胞QBC939P16 蛋白表达量极低,未见RASSF1A与E-Cadherin 蛋白表达;单用丙戊酸组细胞三种蛋白表达量与其空白组一致;单用肼屈嗪组细胞中三种蛋白表达量较空白组和单用丙戊酸组增多;两药联用组细胞中P16、RASSF1A 及E-Cadherin 蛋白表达量较其余三组明显增高。3. 空白组胆管癌细胞QBC939中,P16基因启动子区呈部分去甲基化;RASSF1A、E-Cadherin基因启动子区超甲基化;单用丙戊酸组细胞RASSF1A、E-Cadherin基因启动子区仍呈超甲基化状态,P16基因启动子区仍呈部分去甲基化状态;单用肼屈嗪组细胞中三种基因启动子区均呈部分去甲基化状态;两药联组细胞中三种抑癌基因启动子区呈完全去甲基化状态。
   结论:肼屈嗪与丙戊酸两药合用可诱导胆管癌细胞QBC939中P16、RASSF1A、E-Cadherin 三种抑癌基因启动子区完全去甲基化,并可促进三种基因mRNA 及其蛋白大量恢复表达;而单用一种药物效果明显弱于两药合用。
   论文2. DNMTi与HDACi对胆管癌细胞生长与侵袭转移力的影响
   目的:探讨肼屈嗪与丙戊酸联合作用对于体外胆管癌细胞QBC939 生长与侵袭转移力的影响。
   方法:将胆管细胞QBC939 分为空白组、单用丙戊酸组、单用肼屈嗪组与两药合用组,相应给予丙戊酸、肼屈嗪以及两药联用,空白组给予等量RPIM-1640 培养液,48h后1. 流式细胞术Annexin/PI Ⅴ双标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情况;2. Transwell法检测各组细胞侵袭转移力;
   结果:1.空白组细胞凋亡率为(2.855±0.936)%,单用丙戊酸组细胞凋亡率为(11.56±1.590)%,单用肼屈嗪组细胞凋亡率为(24.65±2.330)%;两药合用组细胞凋亡率为(47.93±3.973)%。两药合用组凋亡细胞较单用药组调亡细胞数量明显增多(P<0.01)。2.计数移至微孔下层的细胞,结果显示空白组细胞侵袭转移力最强(P<0.01);肼屈嗪与丙戊酸联合作用组细胞侵袭转移力最弱(P<0.01);肼屈嗪组细胞侵袭转移力较丙戊酸组弱(P<0.01)。
   结论:单用肼屈嗪与单用丙戊酸均可引起体外胆管癌细胞QBC939不同程度凋亡;但两药合用致使细胞凋亡数量远多于单用一种药物;单用肼屈嗪与单用丙戊酸均可引起体外胆管癌细胞QBC939 侵袭转移力不同程度减弱,但两药合用效果明显强于单用一种药物。表明两药合用在致细胞凋亡及降低胆管癌细胞QBC939 侵袭转移力方面有增效作用。
   第二部分:DNMTi与HDACi对胆管癌细胞中SIRT1基因表达的调节
   论文3. DNMTi与HDACi 通过恢复胆管癌细胞中HIC1基因表达抑制SIRT1基因表达
   目的:探讨肼屈嗪与丙戊酸对胆管癌细胞QBC939中SIRT1基因表达的影响及调节机制。
   方法:将正常胆管上皮细胞HIBEC-HR和胆管癌细胞QBC939 均分别分为空白组、单用丙戊酸组、单用肼屈嗪组及两药合用组,相应给予丙戊酸、肼屈嗪以及两药联用,空白组给予等量RPIM-1640 培养液,干预48h后,RT-PCR、Westen blot法检测各组胆管癌细胞QBC939中SIRT1、HIC1基因mRNA 及其蛋白表达;RT-PCR法检测各组正常胆管上皮细胞HIBEC-HR中SIRT1基因mRNA 及其蛋白表达;构建含HIC1基因干扰片段质粒,将胆管癌细胞QBC939 分为两药合用组、两药合用+阴性对照组、两药合用+干扰质粒组,两药合用+阴性对照组与两药合用+干扰质粒组内分别转染阴性质粒和干扰质粒,两药合用组转染液中不含质粒,转染完成后以两药联用干预各组细胞,48h后,RT-PCR、Wes t enblot法检测干扰HIC1基因后两药联用对SIRT1基因mRNA 及其蛋白表达的影响.
   结果:1. 空白组、单用肼屈嗪组与单用丙戊酸组胆管癌细胞QBC939间SIRT1基因及其蛋白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药联用组胆管癌细胞QBC939内SIRT1基因及蛋白的表达较其余三组明显降低(P<0.01);两药联用组内HIC1基因及其蛋白表达较单用药组以及空白组明显增高(P<0.01),空白组与单用丙戊酸组内无HIC1基因及其蛋白表达,单用肼屈嗪组中可见HIC1基因及蛋白的少量表达。
   2.干预后各组间正常胆管上皮细胞HIBEC-HR内SIRT1基因及蛋白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
   3. 抑制HIC1基因表达后,两药合用+干扰质粒组内细胞SIRT1基因及其蛋白表达较两药合用组和两药合用+阴性质粒组明显增强(P<0.01),而后两组间SIRT1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肼屈嗪与丙戊酸联合作用通过上调HIC1基因表达降低胆管癌细胞QBC939内SIRT1基因表达。
   第三部分:DNMTi与HDACi 联合作用抑制胆管癌细胞中SIRT1表达恢复RASSF1A基因表达
   论文4. DNMTi与HDACi 联合作用抑制胆管癌细胞中SIRT1表达恢复RASSF1A基因表达
   目的:探讨SIRT1 在肼屈嗪与丙戊酸联合恢复胆管癌细胞QBC939RASSF1A基因表达中的作用。
   方法:成功构建含HIC1基因干扰片段质粒,将培养的胆管癌细胞QBC939 分为:两药合用组(H+V组);两药合用+阴性对照组(H+V+pHK组);两药合用+干扰质粒组,两药合用+阴性对照组与两药合用+干扰质粒组内分别转染阴性质粒和干扰质粒,两药合用组转染液中不含质粒,转染完成后以两药联用干预各组细胞,48h后,RT-PCR、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中RASSF1A基因及其蛋白表达;另取胆管癌细胞分为两组,分别为:两药合用+干扰质粒组(H+V+pSihHIC1-2组)和两药合用+干扰质粒+烟酰胺组(H+V+pSihHIC1-2+NAM组),转染含HIC1基因干扰片段质粒成功后给予相应药物干预48h后,RT-PCR、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中RASSF1A基因mRNA 及其蛋白表达;MSP法检测各组细胞中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
   结果:1. RT-PCR结果显示,两药合用组与两药合用+阴性对照组中RASSF1A基因mRNA表达较两药合用+干扰质粒组强(P<0.01);Western blot结果与RT-PCR一致,两药合用组与两药合用+阴性对照组中RASSF1A 蛋白表达较两药合用+干扰质粒组高(P<0.01),MSP结果显示,三组细胞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一致,都呈完全去甲基化状态。2. RT-PCR结果显示,两药合用+干扰质粒组中RASSF1A基因mRNA表达较两药合用+干扰质粒+烟酰胺组明显减弱(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两药合用+干扰质粒组中RASSF1A 蛋白表达较两药合用+干扰质粒+烟酰胺组明显减弱(P<0.01)。3. 各组细胞中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均呈去甲基化状态.
   结论:SIRT1 参与了肼屈嗪与丙戊酸恢复胆管癌细胞QBC939中抑癌基因RASSF1A表达的过程;恢复HIC1表达继而抑制SIRT1表达,是肼屈嗪与丙戊酸恢复胆管癌细胞QBC939中抑癌基因RASSF1A表达的机制之一。SIRT1表达改变对抑癌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无影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