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钓鱼执法”的公共管理信用下降研究——以上海孙中界案为例
【6h】

“钓鱼执法”的公共管理信用下降研究——以上海孙中界案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1 绪论

2 公共管理信用下降理论

3 “钓鱼执法”案例回放

4 “钓鱼执法”导致公共管理信用下降的转变机制

5 “钓鱼执法”案例对防止公共管理信用下降的路径思考

结束语

注释

致谢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钓鱼执法”指的是执法者设下圈套,引诱没有违法故意的人在不经意间违法,再对其实施制裁的一种法律欺诈行为。近些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在打击黑车,规范车辆运营,营造和谐的交通运输市场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公正合法地履行了政府职能部门的权力与责任,维护了社会的公共利益。然而,在某些城市却出现了以维护市场为名,行牟取部门利益、个人私利之实的“钓鱼执法”事件,在社会上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这种实为欺诈的“倒钩”行为与不仅与社会的诚实信用原则不相符合,更是对社会公序良俗的沉重打击。同时,行政执法部门知法犯法、以权谋私的行为背离公共价值、从而导致公共管理信用下降。
   本文以上海市“钓鱼执法”孙中界事件为典型案例,从公共管理的视角,运用西伯尔的转换机制理论深入分析其中公共管理偏差产生的原因、政策执行出现偏差的过程,旨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为当前公共管理以及公共政策执行目标收益最大化提出优化对策,并为公共部门在其管理过程中有效避免公共管理信用下降提供相应的经验借鉴。
   此文将从以下四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概述了案例的现实背景以及公共管理的理论背景,以孙中界案为切入点,试从转换机制这一全新的视角分析公共管理的信用下降。第二章理论部分,是对公共管理信用下降理论进行清晰的阐述,包括对公共管理信用下降的界定,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的论述,以及转换机制理论三方面,为接下来的案例分析打下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三章案例回放部分,前两节的案例梳理和舆论评价旨在将案例较为全面的展现,最后一节的案例剖析部分,将理论与案例相结合,剖析“钓鱼执法”导致公共管理失败的过程,从而引出文章的第四章,深度剖析“钓鱼执法”导致公共管理失败的转换机制,第五章对策部分,即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为实现良好的公共管理提供参考。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