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妊娠期乳腺癌及产后乳腺癌预后风险分析及其病理学特征的回顾性研究
【6h】

妊娠期乳腺癌及产后乳腺癌预后风险分析及其病理学特征的回顾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妊娠期乳腺癌预后风险及“近期分娩-诊断”间隔时间与产后乳腺癌死亡风险的系统综述及荟萃分析

1. 研究背景

2.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第二部分 妊娠期及产后乳腺癌病理特征的系统综述及荟萃分析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第三部分 关于40岁以下年轻乳腺癌患者诊断前末次分娩与不同病理特征之间相关性的回顾性研究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讨论

综述1:产后乳腺复旧对乳腺癌预后的影响机制

综述2:妊娠期乳腺癌临床诊断与治疗的相关研究及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第一部分妊娠期乳腺癌预后风险及“近期分娩-诊断”间隔时间与产后乳腺癌预后风险的相关文献研究
  通过系统检索妊娠期乳腺癌及产后5年内诊断乳腺癌的相关研究,分别对妊娠期乳腺癌的总体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产后乳腺癌的总体生存率进行荟萃分析,并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和最小二乘法等数据分析方法,对“近期分娩-产后诊断”间隔时间对产后乳腺癌的预后影响进行剂量效应分析。其中第一部分共41项研究,涉及5494名妊娠期乳腺癌患者及超过150000名对照。与非妊娠相关性乳腺癌相比,妊娠期乳腺癌死亡风险及转移风险显著升高45-54%,其中转移风险以远处转移更为显著。在对妊娠期乳腺癌进行亚组分析时发现,诊断于妊娠期间的乳腺癌与普通对照组预后无显著差异,而诊断于产后的乳腺癌预后风险进一步上升。因而得出结论,产后哺乳期乳腺癌相对于普通乳腺癌预后较差,且可能与妊娠时期诊断乳腺癌存在异质性。第二部分分别采取类别分析及剂量效应分析,将“近期分娩-诊断”间隔时间作为暴露因素,探讨其对乳腺癌预后的影响。根据非线性剂量效应分析曲线,总结出“近期分娩-诊断”间隔时间与乳腺癌不良预后之间存在非线性的负相关效应,即随着产后间隔时间的推移,“产后”的不良预后效应逐渐减弱,约在产后9-10年后恢复至未经产妇水平。
  第二部分妊娠期乳腺癌及产后乳腺癌病理特征的系统综述及荟萃分析
  重新检索妊娠期乳腺癌及产后乳腺癌的相关病理研究,对传统妊娠期乳腺癌、妊娠期诊断乳腺癌、产后不同阶段乳腺癌的病理学特征进行归纳和总结,并采用Mantel-Haenszel法进行 meta分析,计算总的相对危险度,并试图从侧面进一步解释其预后特征。通过对46篇相关文献的综合计算,传统妊娠期乳腺癌更倾向于表现出更大的肿瘤直径、更高的淋巴结转移比例及转移个数、更高级别组织学分级及更晚分期。在将诊断时期进一步划分后,诊断于妊娠时期的乳腺癌在年龄配对后其病理学特征与普通类型无显著差异,而产后乳腺癌随间隔时间延长,不同病理特征的风险也呈现趋势变化,即“近期分娩-诊断”间隔时间越长,病理特征相对越好,与预后结果相符。
  第三部分关于40岁以下年轻乳腺癌患者“近期分娩-诊断”间隔时间与不同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通过回顾性分析武汉协和医院2010-2014年所有诊断年龄<40岁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总结40岁以下女性生育相关因素,尤其是“产后-诊断”间隔时间与乳腺癌病理特征间的关系。研究共涉及196名乳腺癌患者,其中妊娠期诊断7名,产后两年内诊断21人,2-5年内诊断41人,5-10年诊断53人,57人诊断于产后10年以后,剩余17名未经产女性患者。对收集的数据根据以往文献进行分类赋值后转为分类变量,通过单因素分析后发现除诊断年龄以外,其他项目与病理特征均无显著相关。一方面不排除相同理论在不同文化、种族、生活习惯差异下的局限性,另一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大样本量,进行更加细致的病例收集及数据统计工作。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