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女童肥胖与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相关性的多因素分析
【6h】

女童肥胖与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相关性的多因素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创新点概述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女童刺激试验激素值水平的影响因素及BMI值的独立效应研究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女童肥胖与血清维生素D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前言

研究对象及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肥胖与青春期进展:研究现状及进展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文分为两个部分进行探讨:
  第一部分 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女童刺激试验激素值水平的影响因素及BMI值的独立效应研究
  背景:儿童肥胖症发病率的逐年上升与女童青春期启动提前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有研究对体块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idiopathic central precocious puberty,ICPP)女童刺激试验的激素值水平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但结果存在争议。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BMI值与刺激试验激素值水平之间的独立相关性并对影响两者间关系的因素进行分析讨论。
  方法:横断面研究。
  对象:618名确诊为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的女童,根据年龄-性别对应的BMI百分位数分为正常体重组(355名),超重组(99名)和肥胖组(164名)。
  结果:单因素回归方程结合多元回归方程筛选可能影响刺激试验激素值水平的指标。建立回归方程,在调整混杂因素后按照体重分层探讨BMI-SDS与刺激试验五项指标之间的线性及非线性关系。BMI-SDS与LH峰值在正常体重组(β:-7.3,95%CI:-13.8,-0.8, P=0.028),超重组(β:-16.1,95%CI:-31.1-1.1,P=0.038)均存在显著负相关性,且超重组BMI-SDS效应值高于正常体重组。在肥胖组中,BMI-SDS在2.7处与LH峰值的关系表现出阈值效应。在正常体重组和超重组中,BMI-SDS与LH基础值之间符合线性关系且相关性均不显著。在肥胖组中,BMI-SDS与LH基础值之间的曲线关系在2.7处出现阈值效应(BMI-SDS<2.7,β:-1.2,95%CI:-2.2,-0.2,P=0.024 vs.BMI-SDS>2.7,β:0.2,95%CI:-0.5,0.9,P=0.543)。对于FSH峰值及基础值,BMI-SDS与两者的关系均在超重组出现显著负相关和阈值效应。
  结论:ICPP刺激试验激素值水平可能受到肾上腺雄激素和性激素以及胰岛素等的影响, BMI值与刺激试验激素值水平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和独立阈值效应。儿童BMI-SDS处于超重范围内时,与刺激试验激素值尤其是LH峰值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最强。推测在中枢性性早熟中,脂肪组织增加的过程中可以对LH分泌产生独立的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作用随着肥胖程度的增加而增加,且肥胖达到一定程度时可能对LH分泌转变为促进作用。
  第二部分 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女童肥胖与血清维生素D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背景:儿童维生素D水平受到肥胖程度的影响。维生素D水平与多种疾病相关,并可能影响女性生殖轴功能,对女童性成熟及初潮时机存在调节作用,本文目的在于探讨维生素D水平与中枢性性早熟之间的相关性并研究肥胖在ICPP患者中对维生素D水平的影响。
  对象:280名确诊为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的女童以及188名年龄匹配的正常女童。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ICPP组的血清平均25羟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25-OH-D)水平下降。通过曲线拟合发现25-OH-D水平与ICPP风险之间存在阈值效应关系,25-OH-D水平高于31.8ng/mL时ICPP风险随血清25-OH-D浓度升高而下降。且在对不同混杂因素进行调整的情况下血清25-OH-D高于31.8 ng/mL的女童较25-OH-D低于31.8 ng/mL的女童存在较高的ICPP风险比(未调整模型:OR:0.36,95%CI:0.15,0.83, P<0.05;调整年龄,身高和体重:OR:0.44,95%CI:0.18,1.08,P=0.072;调整年龄和BMI值:OR:0.36,95%CI:0.16,0.84,P<0.05)。对ICPP组根据维生素D水平进行亚组分析发现维生素D缺乏组的BMI平均值,LH基础值及FSH峰值水平高于另外两组。相关性分析显示在对年龄和Tanner分期进行调整后ICPP组血清25-OH-D水平与FSH基础值之间存在负相关性(β:-0.58,95%CI:-0.93,-0.24, P=0.0011),与体重(β:-0.18,95%CI:-0.29,-0.06, P=0.0037), BMI值(β:-0.42,95%CI:-0.73,-0.11, P=0.0077)以及BMI-SDS(β=-0.67,95%CI:-1.20,-0.14, P=0.0140)之间呈显著负相关,且与HDL和apoA1呈正相关性。进一步分析发现ICPP组中BMI-SDS与维生素D水平之间的非线性关系,两分段回归方程显示BMI-SDS对维生素D水平存在阈值效应。BMI-SDS>3.3时,BMI-SDS与25-OH-D呈显著负相关(β:-5.0,95%CI:-9.0,-0.9,P=0.016),且BMI-SDS>3.3组较BMI-SDS<3.3组效应值显著(OR:-2.9,95%CI:-5.8,-0.1,P=0.043)。
  结论: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ICPP患病存在相关性,血清25-OH-D水平高于31.8ng/mL可能与较低的ICPP发病风险相关,肥胖对ICPP患者的维生素D水平的影响存在阈值效应。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